用數對確定位置說課稿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體驗新知。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是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
在這個環節,我打算分兩個層次進行:
第一個層次——學習列、行的含義和確定第幾列、第幾行的過則。
首先,出示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幅學生非常熟悉的本班座次圖,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班長小紅的位置。在這里,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答案:有的可能會說第幾行第幾個,也有的會說第幾排第幾個,或者說左邊第幾個等等。但是學生所說的行和排都是根據其自己的理解和習慣確定的,并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規則。由此引發學生的爭論:為什么同一個人的位置,有人說是第4排第3個,還有的同學說是第3排第4個呢?在爭論中,很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引出列的含義:為了統一標準,我們把豎排叫做列。在數列的時候,一般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接下來,在列的基礎上學習行,對學生來講就比較容易了。明確從“排”到行,從前到后的順序后,我打算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列和行的訓練上。在此,我設計了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在來找一找班長小紅的位置,以及聯系本班的實際找一找自己的位置。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最終目標。
這一層次,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還數學的本來面目,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題目設問,既能達到以問促學的目的,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在剛才學習的基礎上,老師進一步提出用圓圈表示小紅的位置。此處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會點子圖的簡潔。
第二個層次——數對的含義和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
我先給學生設置障礙:讓學生根據剛才所學知識,跟隨老師的速度,記錄“點”
的位置。老師說的速度越來越快,讓學生感覺到力不從心,讓學生體會到這種方法很不簡便,為后面教學數對埋下伏筆。順勢,老師提出要求:有沒有比這更簡便的方法記錄位置呢?
學生課能會出現很多不同的表示方法:4.3;4*3;(4,3);4,3通過全班交流和爭論,讓學生逐一發現每種方法的優缺點,從而確定最科學的記錄方法:(4,3)。
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自主發現多種方法,在老師的點撥下,找到最優的一種方法。在學生的思維碰撞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在此,老師明確介紹數對表示位置:數對中有兩個數,我們在表述的時候,應該先表示列數,再表示行數,前后的順序是不能顛倒的。因為,小紅的位置是在第4列第3行,所以在這里我們應先寫列數:4,再寫行數:3。數對還有它特定的書寫格式,要用括號把列數與行數括起來,并在列數和行數之間加上一個“,”
把兩個數隔開,也就是(4,3)。我們讀作“四三”。之后,老師隨機指方格圖上的圓點,讓學生練一練。
在這里,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環節:讓學生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先把它寫在練習本上,然后再回答。
第三個環節:拓展應用。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我設計的練習題里求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新舊知識融合恰當,形成技能技巧,開拓思維,發展能力,達到練習的目的。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課本中的練一練:根據給出的數對,說出表示的是第幾列第幾行。這是考察學生對數對的基本理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