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
選編課文的目的:一是讓我們更進一步的走進偉人的世界,了解偉人和普通人一樣有喪子之痛,又有著不同于普通人的寬廣胸懷;另一方面進一步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課教學的難點在于體會毛澤東喪子后極度悲傷的心情和常人難有的寬廣胸懷。教學的重點是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當年,地下黨的同志們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邊。后來岸英去蘇聯留學。在國外的大學畢業后,他又親自把愛子送到農村鍛煉。那一次次的分離,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邊來了嗎!這次怎么會……
這里寫的是毛澤東回憶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離及其原因,從中反映出了岸英的成長經歷。每想到這聚少離多的日子,作為父親總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從不以領袖的兒子自居,嚴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離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親的身邊。這一次,兒子真的不能回來了嗎?毛澤東感到震驚,簡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這是真的,表現了毛澤東的無比悲痛。
②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馬革裹尸”出自《后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清代龔自珍將前人的意思推進了一層,因而有了《已亥雜詩之一》中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遺骸,在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遺體。“何須”指為什么要,含有“用不著,不用”的意思。“馬革裹尸”就是用戰馬的皮把尸體包裹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體運回家鄉安葬,那倒無需考慮,即使長眠于異國的土地上又有何妨。這里既是對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評價,又表明了毛澤東對兒子遺體安葬問題的態度,即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將兒子葬于朝鮮,充分顯示了他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③主席黯然的目光轉向窗外,右手指指寫字臺,示意秘書將電文稿放在上面。
毛澤東收到了兩封意愿截然不同的電報,經過痛苦的抉擇,主席決定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當秘書將電報記錄稿交由毛澤東簽字時,他又遲疑了,“黯然的目光”,這是經歷過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轉向窗外”、“指指寫字臺”、“示意”,這一連串的動作一方面表現他此時仍然沉浸在對愛子的無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現毛澤東不愿讓自己的悲痛“感染”身邊的同志,故意支開了秘書。如果說前面毛澤東得到消息,收到電報是情感高潮的話,此時,又是另一個情感高潮,一簽字,就意味著毛澤東永遠也見不到自己的愛子了,岸英將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真是落筆千鈞啊!這一處細節描寫進一步表現出毛澤東是偉人,也是凡人。
④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
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話,單列一段作為文章的結尾。透過這句話,我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靜時,一位慈愛的父親在床上輾轉反側,仿佛聽到了漫漫長夜,一位慈愛的父親在床上失聲痛哭。是啊,老來喪子誰不哀痛!我們讀著這句話,心里忽地又一沉,此時此刻,千言萬語,萬言千語,都變得蒼白無力,此時收筆,留給我們的是深深地震撼:毛澤東是平凡的,更是偉大的!
(2)對詞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