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下語文第二單元教案
教 學 過 程 (第 1 課時)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二、初讀古詩,想象畫面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奏。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3、再次誦讀全詩,發揮想象,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三、品讀古詩,領悟詩意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自學要求:⑴ 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⑵ 交流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詩中你聽到了哪些動聽的聲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⑶ 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⑷ 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學生自主學習)2、交流反饋: ⑴ 學習《牧童》:① 理解字詞。② 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略詩境,領悟詩情:a、“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b、“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說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讀。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么無憂無慮,非常愜意。c、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會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詩人又想借這個小牧童表達什么呢③ 誦讀古詩,感受意境。⑵ 學習《舟過安仁》:① 理解字詞。② 品讀詩句,入情入境: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c、你喜歡他們嗎?詩人喜歡嗎?為什么?③ 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四、再讀古詩,陶冶情趣
比較兩首詩,你有什么話想對誰說?五、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2、默寫《牧童》。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板書設計】牧童
鋪
弄 安然自樂
飽
臥
舟過安仁
兩兒童————聰明、有智慧【教學反思】今天這堂課我覺得做的最好的是在教學《牧童》這首詩里,引導學生對“不脫蓑衣臥月明”展開想象。學生有的說牧童在欣賞大自然演奏的樂曲——青蛙呱呱、小溪潺潺,有的說他在跟天上的星星聊天,學生的腦海里有無窮無盡的新奇想法。在想象中學生體會到了古代兒童生活的自由自在,野外生活的美妙、愜意。然后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心靈世界的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