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五四制一年級數(shù)學下冊全冊教案3
2、要重視實際測量,使學生充分的感知,注重厘米、米表象的建立。
對厘米、米的認識,需要有豐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組織實際測量活動,同時要針對具體問題,引導(dǎo)學生靈活選擇不同的測量方法。在組織具體測量時,允許并鼓勵學生靈活選擇和運用多種測量工具,同時,能針對具體測量對象,恰當?shù)剡x擇長度單位。教師還應(yīng)充分挖掘現(xiàn)實中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實際測量一下身邊物體的長度,使學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約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長度表象。
3、注重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估測在日常生活中應(yīng)用非常廣泛,要注重加強對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練習題、挖掘?qū)W生身邊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先估測、再實際測量,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測量能力。
六、本單元建議課時數(shù):3課時
第一課時
信息窗一 厘米的認識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75-76頁 ,厘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厘米的含義,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能恰當?shù)剡x擇長度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提出問題。
1、課件演示情境圖。
畫面一:阿福拿著布走進制衣店,阿福:“師傅,我要做件上衣。”裁縫師傅:“好吧!”招呼徒弟:“過來,給阿福量一量”。裁縫師傅一邊量一邊說:“身長3拃,袖長2拃半,肩寬2拃……”徒弟一邊重復(fù)師傅的話一邊記錄:“身長3拃,袖長2拃半,肩寬2 拃……”
畫面二:小徒弟在為阿福裁制上衣,一邊說一邊量一邊剪:“身長3拃,袖長2拃半,肩寬2拃……”(量一下,剪一下)
畫面三:阿福取上衣
阿福:“師傅,我的上衣做好了嗎?”
師傅:“做好了,試一試”(徒弟拿過上衣)
阿福穿上新上衣:“唉呀,怎么這么小呀?”
畫面四:師傅:“怎么會小了呢?”(量一量上衣)(對徒弟)“告訴你身長3拃,怎么做成了2拃?”
徒弟:“沒錯呀,我做的就是3拃。”
師傅:“做錯了還不承認!”
徒弟:“沒錯呀,我做的就是3拃。”(邊走到阿福身邊量一量)“就是3拃嗎!怎么會小了,這是怎么回事?”
畫外音:“這是怎么回事?”
[動畫結(jié)束]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自主探索。
師: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福的上衣怎么會小
了?從剛才的小故事里面,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你想說點什么?(學生思考討論)
2、學生交流。
生1:我覺得是徒弟做錯了,他把衣服做小了。
生2:不對,徒弟沒錯,他做的就是3拃,和師傅說的一樣。
生3:我認為師傅來做的話就不會小了。
生4:我看出來了,師傅的手大 ,徒弟的手小,量的不一樣。
生5:師傅的拃比徒弟的拃長,徒弟做出來當然就小了。
生6:如果用一個人的拃來量就好了,衣服就不會小了。
生7:是啊,只有用同一個人的拃來量才不會出錯。
……
師:同學們真聰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為師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樣長造成的。要想測量的準確,標準必須一致才行。也就是進行測量時單位必須要統(tǒng)一。
師:怎樣測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適呢?同學們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3、學生獨立思考。
4、學生交流方法。
生1:比著阿福的上衣量,就不會小了。
生2:用同一根繩子來量,就不會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