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
二、探討交流
活動一:
1、 小組內交流介紹準備的有關知識。
2、 選擇2-3名同學全班介紹。
活動二:
欣賞美麗的圖案,找出圖案中所包含的各種平面圖形。
活動三:找一找、涂一涂
先小組內討論,后學生獨立完成。在各幅圖中分別找出若干個給定的圖形(見圖的左上角給出的三角形、六邊形、梯形、菱形),并把它們涂上不同的顏色,以組成圖案。
活動四:想一想、畫一畫
用各種圖形拼成美麗的圖案。
活動五:
拼一拼、擺一擺
學生用小棒擺一擺。
三、課堂小結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欣賞和設計圖案的活動,進一步認識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
2.能力目標:
能從圖案中找出圖形,培養從復雜圖形中辨認簡單圖形的能力。通過拼、擺等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想象和一定的創造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知識點:
1、 認識各種平面圖形。
2、 利用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和圓組合圖形。
3、創新拼圖。
教學過程
1.欣賞圖案,激發興趣。
2.動手操作,快樂學習。
3.創新思維,開拓進取。
教學準備:課件
第四單元反思:
4.1認識圖形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針對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設計各種形式的活動。第一個活動:認圖形,對平面圖形有一個基本了解;第二個活動:找圖形,比較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第三個活動:擺圖形,挖掘平面圖形之間的本質區別;第四個活動:說圖形,進一步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玩中學、動中悟,在自由、輕松的課堂氣氛中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
4.2 動手做(一)
我在設計本課時,按照遞進的層次安排“折一折”“拼一拼”“說一說”“猜一猜”“疊一疊”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圖形的分解與組合過程、從設想到實際創作的過程、由個人創作到觀賞以及描述他人作品的過程、由拼組平面圖形到折疊立體圖形的過程,使他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真切感悟到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教學過程中的各環節過渡,我采用激發興趣、啟發誘導、懸念引領等方式,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創新思維。
問題:本節課中有些地方給學生的思維空間不足。如:“拼一拼”這一環節,為了便于展示和欣賞,我事先為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張16開白紙,并且在教室里拉上線繩,要求學生先拼好一幅圖,再粘到白紙上,最后用彩筆裝扮好,掛在繩子上?墒窃谡n堂中我發現這“粘——畫——掛”的過程縮小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因為把拼好的圖案粘在白紙上掛起來,使還想拼一拼的學生沒有拼圖材料了,這等于告訴學生:“你只能創作一幅圖”。如果不是這樣,學生利用這些材料還可以拼出一些更精彩的圖案。所以,在課后,我想:如果這里用實物投影儀展示作品,既能使學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又能充分滿足他們的創造愿望。
4.2 動手做(二)
1.如何寓教于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司空見慣的玩具中發現、探索新的知識,從而使得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活動活而不亂,是我在上課之前一直思考的問題。因此,在課堂上給七巧板——這個學生都比較熟悉的朋友“說話”的機會,大大激發學生探究、創新的興趣,使得他們重新認識七巧板,發現七巧板與所學圖形的關系,并通過獨立思考及與人合作,完成各種圖形的拼、擺,教師只是在其中起了協調、引導的作用。當學生個人的拼、擺活動無法獨立完成時,他們自然會主動去與人合作,自然能體會到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獨立完成的,從而自動放棄或改掉封閉、固執、不善合作等性格上的弱點。2.注重學科間的滲透,關注學生的發展。新的學科理念是:學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內容,它們只是一種促進學生發展的媒介。本節課中學生對于七巧板組成的敘述、問題的解答、各自想法的交流、說故事拼圖形,以及對于個人或小組作品意義的闡述講解等等,都是在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變化,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這已經完全突破了數學學科的范疇。3.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把教材上簡單的模仿拼圖:魚、蠟燭、小船,設計為“出題拼圖”,因為這些東西對學生來說太熟悉了,學生完全可以獨立拼出來。結果正是如此,學生所拼出的圖形比教材上所列出的還要形象、生動,并且種類很多。在最后的自由拼圖活動中,學生的思路完全打開了,各種各樣的設計令人驚嘆。于是,這節課便像學生想像的翅膀,無限地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