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爺爺的手》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地球爺爺的手》是小學語文一年級二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以小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通過熟桃子自已落地的故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地心引力”這一比較深奧的科學現象和科學常識,鼓勵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從而愛科學,學科學。
◆ 教 學 目 標:
1、認識"倆、摘"等7個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有請求語氣的句子。
3、能讀懂課文的內容,對"地心引力"現象發生濃厚的興趣,并大致了解這一科學常識;從而對身邊的一些科學現象探求的欲望更強烈。
◆ 教 學 過 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玩紙飛機嗎?
你在玩紙飛機的時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學生各抒已見。預測學生心理:最希望紙飛機能飛得更遠……等等)好,現在你們想玩一次嗎?我們來比比誰的紙飛機飛得遠飛得高。(學生放飛自己折好的紙飛機。然后老師也放飛一次紙飛機)
(遺憾地)——呵,不管我們的紙飛機能飛多遠、多高,最后它們總是會掉下來。——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我們讀懂了課本上的這個故事(板書課題),你們就能找到答案了。(齊讀課題《地球爺爺的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越切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就越感興趣。學生們愛玩紙飛機,而紙飛機的必然落下這一現象,正與課文的核心內容密切相連。因而以此為切入點,讓生活走進語文學習,走進學生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二、讀文、識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學生根據要求獨立讀課文。) 【明確讀的要求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十分必要,這樣可以提高讀書的效率,有利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讀帶有拼音的生字:倆、摘、伯、而、且、踢、引(反饋時,學生愿讀哪個就讀哪個,讀對了其他學生跟著將這個字讀3遍。)
【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創設寬松、和諧的、民主的學習氛圍,努力使學生獲得成就感,讓那些可能短時間里沒有學會全部生字的學生也有機會獲得成功感。】
3、認讀沒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組比賽的形式讀。(小組“開火車”認讀生字,讀得全對的小組能得到 5 顆星。)
【比賽是孩子們特別喜歡的方式,而小組比賽更有助于培養團結合作的意識和競爭意識。】
4、認讀本課的生詞:他倆、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學生先獨立認讀,然后再給大家讀自己想讀的那個詞,最后集體邊擊掌邊認讀所有的詞2遍。)
5、這篇課文共有多少個自然段?(讓學生用手勢表示。)
6、你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給大家讀那個自然段。(先自由練習讀,然后指名自由選自然段讀。其中著重讀第五、七、十自然段。)
【打破傳統的“串講”形式,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學生能自己讀懂的教師就不再去多講,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7、 感悟地球爺爺說的話: (1)你們還能舉出生活中的哪些例子,說明地球爺爺有手呢? (2)你們能學著書上的樣子,用這個句式說話嗎?“地球爺爺的手能讓……能 讓…” (3)地球爺爺用它那雙有著很大很大力氣的手,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爺爺沒有手,世界會是什么樣的?(自由想象說) (4)月球上的引力比起地球的引力小得多,在那兒,人們又是怎樣工作和學習的呢?(先以4人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內交流和討論,再以小組的形式發表交流和討論的結果。) 【從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