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教案2
2.解題:
“……為……所……”是一個被動句式。茅屋被風吹破,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詩寫風卷茅草,雨夜難眠等情景,以及由此產生的聯想。歌: 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是樂府詩的一種體裁。
(二)展示目標
1.熟讀本詩,理解內容;
2.把握主旨,背誦全詩。
(三)自學指導一
請同學們朗讀本詩,劃出自己認為的生字詞,結合工具書解決。并結合注釋翻譯句子,思考本詩寫了什么內容?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5分鐘后看誰讀得認真。
1.生自學文本 注意字詞的讀音
2.交流研討 小組內交流句子的理解及內容的概括。
3.質疑答疑
(1)字詞的理解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怒號: 大聲吼叫。三: 表多數。
仲秋八月的狂風放聲怒吼,把三重茅草從我屋頂上卷走。
分析: 天氣突變,用比擬。“怒號”狀風勢之猛;“卷”“三重”表受害的嚴重程度。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茅草飛過江去,灑滿岸頭,高的掛在大樹的樹梢, 低的飄轉沉進水坳。
灑: 散落。江郊: 江邊。者: ……的。
分析:“飛渡”、“灑”、“掛”、“飄轉”、“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慘狀。
風勢猛烈而茅屋殘破,茅屋殘破又為大雨屋漏的緣由。這樣寫既讓我們看到一幅風猛屋破、情景凄慘的圖景,體會到詩人當時面對慘景的心情,又為下文準備了條件。
(2)內容理解
第一層:狂風破屋,茅草被卷。
第二層:群童抱茅,倚杖自嘆。
第三層:屋漏衾裂,徹夜難眠。
第四層:愿現廣廈,大庇寒士。
4.小結:全詩層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別人,條理分明。
(四)自學指導二
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思考從詩中看出作者的生活情況如何?找到主要句子進行具體分析。詩的結尾詩人沒有寫自己的生活而是筆鋒一轉,寫天下人,能看出詩人怎樣的心情?五分鐘后看誰讀得認真。
1.自學文本 讀詩找重點語句,認識詩人的生活現狀,理解作者的感情。
2.交流研討 討論表現詩人生活困苦的句子,并分析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3.質疑答疑
①南村的兒童為什么欺我老無力?
分析: “南村”表示距離之近!捌邸笔且环N戲謔方式,因為“我老無力”!叭棠堋卑哑鄣某潭茸髁司唧w細致的刻畫。表現當時人們的生活都非常困苦。
②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為什么嘆息?
分析: 建造這間茅屋對杜甫來說,是建得太艱難,顯得太寶貴了,所以才竭盡全力制止!白試@息”表示戲謔之后的無可奈何。為人們的生活困苦而嘆息。
③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寫出了詩人怎樣的生活境況?
分析: 布質被子,多年已“冷似鐵”,失去了保暖價值。因小孩“惡臥”,蹬得大窟小眼,破爛不堪,由此可見詩人生活境遇的窘困。在國破家亡的災難中,詩人憂國憂民,早已不能熟睡,何況此時此景呢? (更反映了安史之亂后廣大人民生活的困境)為下文提問作鋪墊。
④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