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教案2
一、教師介紹“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本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先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一的朗讀訓練,提高對文言虛詞“也”、“而”的認識,接著朗讀全文,要求邊讀邊揣摩語氣。
本文共用21個“也”字,語氣不盡相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陳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紹人名)
(3)感嘆(用于直抒胸臆)。
“也”,應有陶醉語氣,介紹人名之“也”,應是得意語氣。《朱子語類》卷三十九載,歐文公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原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說是陳述句,改句則陳述中有感嘆,有陶醉山水間之意。又如“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其實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達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將它改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則消失殆盡了。
本文還用了25個“而”字,讀時要分辨輕重,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凡連接詞語而有調整節奏作用的,則可輕讀。
朗讀時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特點,注意節奏的緩急,語調的高低。
二、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學生在教師講解“也”“而”知識基礎上朗讀課文,體會語言美、意境美。
(二)自學指導一
請同學們參考課下注釋翻譯一、二自然段并概括段意,有問題在小組討論,如還有疑難問題8分鐘后在班上交流。比一比哪組完成得最好。
1.學生自學文本。
2.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小組討論。
4.質疑答疑。
◎ 明確(板書):
第一段 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解釋“醉翁”及“醉”的意義時轉入對寫山水之愛,點出“樂”字。
第二段 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點“樂”字。
(三)自學指導二
請同學們研讀課文一二段:
思考:
⑴開頭一段介紹了醉翁亭,它包含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什么?;后一層介紹什么?,其中跟文章脈絡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哪句話?
⑵第二段描寫醉翁亭的景色,寫了什么?,先用“ ”一詞領起,后用“ ”總收一筆。5分鐘后班上交流。
1.學生自學文本。
2.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小組討論。
4.質疑答疑。
☆明確:
開頭一段話含兩個層次:前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環境美;后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脈絡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第二段描寫醉翁亭的游樂,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樂,先用“若夫”一詞領起,后用:“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總收一筆
(四)教師小結。
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摯全篇。“醉”是事物的現象;“樂”是事物的本質。“醉”“樂”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說出,全文脈絡十分清楚,第一段 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解釋“醉翁”及“醉”的意義時轉入對寫山水之愛,點出“樂”字。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點“樂”字。
(五)課堂練習:
1.背誦課文一、二段。
2.翻譯下列黑體的詞語:
環滁皆山也 環:_____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