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版七年級美術教案第5課 當一回蔡倫
(2)讓學生設想一下,如何運用現代造紙技術制作具有藝術效果的紙張,用300字左右的文字進行說明。
g、總結:
教師從學生作業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指導性評價。也可以舉辦
作品展覽,集體評選優秀作品。
方案(二)
1、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不同品種的紙張若干(具有藝術效果的更佳),有關甲骨文、竹簡、帛書的資料(實物、圖片或課件)、紙張制作的多媒體課件。
學生:制作紙張的工具和材料(榨汁機、裝水容器、木版、網、舊報紙、布、卷筒紙巾或特別松軟的廢舊紙,絹框兩個,一個有網,一個沒網)。
環境:多媒體教室,教室內陳列不同品種的紙張若干。
2、教學思路
a、參觀體驗:
組織學生觀看各種不同品種的紙張,通過觀察、觸摸,體驗、感悟不同紙張的紋理、質地、藝術特色等。
b、討論揣摩:
(1)學生2~4人一組討論并說出不同紙張的功用,選取1~2種說出它們的藝術特色。
(2)設想一下紙張制造的方法與過程,小組間互相交流,使學生的設想更為合理與完整。
c、要點認知:
利用多媒體課件,結合閱讀課本,讓學生了解紙張制造的一般方法。比較一下,自己設想的紙張制造方法與過程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d、實踐操作:
(1)學生2~4人一組進行造紙工具和材料的整理與制作。
(2)學生進行紙張制作,小組討論如何制造出不同質地、不同藝術效果的紙張。
(3)指導學生為自己制造的紙張確定一個名稱,并將這些紙張裝訂成書。
(4)小組間交流完成的作品,并互相介紹自己的創意,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評價。
e、思考辯論:
利用多媒體課件或其他資料,讓學生了解甲骨文、竹簡、帛書的有關知識,讓學生思考辯論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在人類歷史上的價值,以及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從書寫材料的輕重、書寫的難易、方便程度等角度思考)。
f、拓展延伸:
(1)指導學生對傳統的造紙方法進行改進,方便又快捷地制作出具有特殊藝術效果的紙張。
(2)引導學生請教老師或造紙廠工作人員、共同討論造紙方法改進后的合理性,寫出修改方案。
(3)用300字左右寫一篇心得體會,談談對蔡倫造紙術的認識和看法。
g、議總結:
評議學生作業的得失,總結學生作業態度,評選優秀作品。
解決重點與難點的要點
本教學設計主要是通過加強學生認知、體驗與實踐來了解傳統造紙技術,感悟造紙技術在人類歷史上的價值,以及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并通過拓展延伸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本教學設計還將美術與歷史、物理、語言表達綜合在一起,有助干學生整體地認識事物。
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a、必須按正確的程序進行實踐操作,操作過程中要小心謹慎,防止污水濺出。
b、操縱榨汁機一定要注意用電安全,切勿在通電過程中將手或其他硬物放入榨汁機中。
學習評價建議
(1)自我評價
我掌握了紙張制作的一般方法了嗎?
我能設法制造出不同質地、厚薄的紙張嗎?
我制造的紙張是否具有不同的藝術效果?
我明白了蔡倫造紙技術在人類歷史上的價值,以及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了嗎?
我是否全身心投入了本課的學習?
我寫的文章能否準確體現我要表達的意思?
(2)集體評價
進行作品展覽,師生共同評選出:
a、最成功的作品(主要從制作效果方面評價)。
b、最富有藝術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