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的途徑
教學過程
特色教案教學過程:播放音樂小提琴協奏曲《梁!方處煟簞偛糯蠹衣牭降倪@首優美的旋律動聽悅耳、扣人心弦,詮釋了一段傳誦千年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那么悠揚婉轉的曲調背后包含著作者怎樣的創作歷程呢?【來自生活的報告】何占豪,通過學習西洋音樂感到了西方音樂的魅力。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我們拉貝多芬、拉小夜曲,老百姓聽不懂。他們喜歡聽滬劇、聽越劇。可是滬劇、越劇我們這些同學是不會拉的”。
于是年輕的何占豪和幾個同學創辦了一個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專門探究小提琴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每每實驗出一點成果奉獻給農民朋友都能夠獲得他們的極大歡迎。
由于何占豪比較熟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曾經用越劇的曲調寫過一個四重奏小《梁祝》。后來在不斷試驗的基礎上,創作了感動全世界的經典曲目《梁!。思考:從外來音樂民族化的最初探索到《梁!返淖罱K創新,是怎樣實現的?學生回答略教師:通過分析材料我們可以看出,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唯一源泉。因此我們說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也是文化創作的基礎。大屏幕顯示:一、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教師:正是由于創作者的不斷實踐,才造就了如此美妙的愛情音符,但《梁祝》并不僅僅是單純幾個音符的情感宣泄,它更是一部至臻完美的敘事詩。這個經典的愛情故事被西方國家稱為“蝴蝶的傳奇”,那么這個傳奇的愛情故事是怎樣演繹的呢?【師生互動 合作探究】作品取材于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以表現這對青年男女的忠貞愛情和對封建宗法禮教的控訴和反抗。 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并非是越劇“卡戲”式的模仿,而是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結構上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 在藝術處理上,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用來表現“梁祝相愛”的主題;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則用了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 這部協奏曲旋律優美,在國內被譽為“民族的交響音樂”,為什么說它是民族的?在《梁!返膭撔逻^程中是如何對待民族文化的?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1)之所以稱它是“民族的”就在于它繼承了傳統文化,如傳統的愛情故事、傳統的戲曲(越劇、京。┑。(2)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體現了取其精華;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并非是越劇“卡戲”式的模仿,而是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體現了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大屏幕顯示:二 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一)繼承傳統 推陳出新著眼于文化繼承,“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推陳出新 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教師:假如沒有傳統的愛情故事,會不會有今天的協奏曲《梁祝》?學生:不會。教師:這說明在文化創新時應該注意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