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走進文化生活教案
〇堅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才能對我們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而腐朽的文化會毒害我們的心靈,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二) 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第一,把握大眾文化的豐富內涵,知道大眾文化在當今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對大眾文化現象給予準確客觀的評價。
第二,學會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知道它們在當今文化生活中的各種表現,能夠自覺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157
第三,認識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知道只有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能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使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健康向上。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課的邏輯結構分析
本課共有兩框。第一框描述當前我們所面對的文化生活的現狀,其中主要是積極的成分,但也存在著消極腐朽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在文化生活中采取辯證的態度,正確辨識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在文化生活中學會選擇,努力選擇進步的、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拒絕和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現象,唱響主旋律。
第一框“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包括三目。
第一目“當代文化生活素描”,主要說明當代文化生活的新特點:從未有過的斑斕色彩。
當今我國文化生活的多樣性以及這種多樣性的文化生活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已經告別了文化單一化的時代,進入了一個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我們所面對的文化生活異彩紛呈,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為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當前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狀況,教材設計了圖片“豐富多彩的時裝”,意在引導學生直觀地理解當代文化生活的多樣性。
文化生活多樣性的原因。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多樣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術支撐。文化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為人們提供了大批量的文化產品,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選擇。文化市場的發育和完善,使人們能夠更方便地獲得文化產品。
教材在本目的最后設計了一個“相關鏈接”,旨在告訴學生當代文化生產具有明顯的“大眾文化”的特征。教師在利用這個“相關鏈接”時,請講清楚以下三點:第一,本教材中所使用的“大眾文化”的概念,與西方學者所使用的“大眾文化”不同。在本教材中,“大眾文化”專指“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第二,“大眾文化”是近代工業和大眾傳媒發展的產物,早期手工生產時期的文化,不屬于“大眾文化”的范疇;第三,對于“大眾文化”應該加以辨別,趨利避害,為我所用。
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與‘憂”’。如果說第一目是對當前文化生活的客觀描述,這一目就是對文化生活的一般性分析。
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文化生活帶來的可喜變化。課文從四個方面列舉了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對文化生活的積極影響。但是,文化市場的盲目性和大眾傳媒的商業性,也引發了許多令人憂慮的現象。這就要求對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進行積極管理,正確引導。如果對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不加管理,放任自流,就會嚴重危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