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走進文化生活教案
第三目“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
當前我國文化需求的特點。課文的第一段告訴我們兩層意思:一是當前我國文化需求
158
的基本特點,即“多層次、多樣化”;二是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即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民族、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經歷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體會人們文化需求的多樣性與文化生產之間的關系,認識文化產品必須滿足不同層次人們的文化需要,課文設計了一個“專家點評”。在講解時,應注意把握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形式,只要人民群眾需要,都應該得到發展;另一方面,不同層次社會群體的生活,都應該在文藝中得到反映。
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生活需求。根據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多樣性特點,大力倡導和發展健康有益的、先進的文化,提供多種類型、多樣風格的文化產品,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大眾文化”指的是“為大眾的”文化,即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面向廣大人民,指的是這種“大眾文化”的方向問題;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指的是這種“大眾文化”的性質問題;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指的是這種“大眾文化”的形式問題。對“大眾文化”的這種理解,源于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所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的提法。
如何發展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一個原則”,即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原則;“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即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三創新”,即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四種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本目的最后安排了“送戲下鄉”、“普法進農家”、“破除迷信”等三幅圖片,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兩點:一是社會主義文化必須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尤其是為廣大農村和偏遠地區的群眾服務,為他們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第二,真正同人民群眾生活相貼近的文化產品,必然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選擇”,包括三目。
第一目“陽光下的陰影”。
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也存在著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任何社會中的文化都不是單一的,而是極其復雜的,往往是先進的文化與落后的文化并存,健康向上的文化與消極腐朽的文化雜陳。教師在授課時,請引導學生避免兩個極端:一是否定文化生活中各種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存在,認為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就應該提倡和發展;二是過分夸大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消極影響,對整個文化生活作出悲觀的判斷。要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當代文化生活的現狀,認識到文化生活的主流是積極的和健康向上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