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走進文化生活教案
精英文化:又稱為高雅文化,它是相對于大眾文化而言的。所謂精英文化,是指由知識階層所創造的并在知識階層中傳播和分享的文化。“精英”是指社會為其設置專門職業或特殊身份的知識傳播應用者。一般來說,精英文化主要表現為觀念的形態,社會精英們闡發代表時代發展方向的理想、信念及價值觀念,通過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和各種制度的實施,借助傳播媒介的功能,成為指導人們精神方向的思想武器。與大眾文化相比,精英文化具有明顯的特征:第一,大眾文化更多的是與物質生活相聯系,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和功利性,而精英文化則往往表現為“思想”的形式,具有明顯的前瞻性和超越性;第二,大眾文化較多地表現為娛樂和消費的形式,精英文化則更多地表現為文化的積累的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積累作用;第三,大眾文化一般表現為非規范性的、自發的形式,精英文化則具有鮮明的主體意識,有自覺的價值追求;第四,大眾文化具有世俗化和通俗性的特點,而精英文化則具有高品味格調,擔負著教化和啟蒙民眾的社會職責。
“二為”方/句:即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基本方向和總方針。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認為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他指出,我們的文藝是為人民服務的,主要是為工農兵服務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同時鑒于新中國成立以后文化工作“左”的教訓,我們黨決定不再提“文藝從屬于政治”、“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而提“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現在“不
163
繼續提文藝從屬于政治這樣的口號,因為這個口號容易成為對文藝橫加干涉的理論根據,長期的實踐證明它對文藝的發展利少弊多。”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關于當前報刊新聞廣播宣傳方針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文藝“一定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從此,“二為”方向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向正式確立下來了。它高度概括了我國現階段文藝的性質、任務和目的,不僅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更完整地反映了社會主義時代對文藝的歷史要求,符合文藝本身的發展規律。在新時期,堅持“二為”方向,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三紉五常”:簡稱“綱常”,是建立在等級制和男女不平等基礎之上的一種道德規范,是儒家用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教條。關于“三綱”,《白虎通•三綱六紀》中說:“三綱者,何謂也?君臣、父子、夫婦也。”唐朝孔穎達疏引《禮緯•含文嘉》說:“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從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以及他們宣揚的仁、義、禮、智等發展而來。西漢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認為“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可取諸陰陽之道”(《春秋繁露•基義》),是不可改變,永恒存在的。自此以后,三綱五常成了封建統治者套在中國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三綱五常逐漸失去了道德約束力,成為歷史的塵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