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思維的奧妙 教案
(二) 自我測評及思考提示
1.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思維”將取代人類思維。
思考提示
機器“思維”即人工智能或電腦,人工智能在本質上是對人的思維的部分功能的近似模擬。正因為人工智能與人的意識具有相似性,所以,人工智能可以部分取代和提升人的思維的某些功能,但人工智能并不就是人的智能本身,更不會超過人的智能甚至反過來支配和統治人類。
因為人工智能與人類思維有著本質的區別: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機械物理電子裝置,它沒有自己的思維,只是對人腦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擬;它是由人事先設計、,制造的,沒有創造性;它只是執行指令而不顧社會后果。最為根本的區別在于,人工智能僅僅把思維模擬為一種信息處理過程,撇開了意識的社會性。
人類思維則是以人腦為物質承擔者,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_一是人類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動,具有能動的創造性、靈活性;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具有社會性,我們稱它為社會意識。
因此,無論科學技術發展到什么程度,電腦將永遠是人腦的工具,只是人腦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擬和“反光”,它不會取代人類思維。
2.人類不能窮盡對世界的認識,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思考提示
世界的聯系發展和層次是無限的,因此,人們不能窮盡對世界的認識,這是正確的。
世界的發展是無限的,人的認識就其具體而言有其局限性,但就其發展而言,又存在無限的可能性。現在未認識的事物,將來可以認識。
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區別,沒有可知和不可知的區別。不能把“未知”當成“不可知”。我們每天都在實現著由未知到已知的轉化。
所以說,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3.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應怎樣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思考提示
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意識不僅可以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自覺選擇性、主動創造性、超越性。在這里,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地反映客觀對象,并確定意識活動的目的性、計劃性。同時,人的意識既能追溯客觀對象的過去,又能預見客觀對象的未來。
(2) 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意識具有指導性。意識對人類的實踐活動的指導作用,即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意識的這一能動作用具有兩種不同的性質:其一,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使人們的實踐活動獲得成功;其二,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使人們的實踐活動遭到失敗。意識的指導作用是意識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
(3) 意識的能動作用還表現在對人體生理活動的調節和控制上。意識能夠反作用于主體,影響入的生理過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悅,對于其身體健康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