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思維的奧妙 教案
(二) 相關疑難問題解答
1.動物心理為什么不能發展為人的意識?
勞動是人的意識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人的勞動與動物的活動有本質區別。動物有時也表現出某種有計劃的行動的能力,但這是一種生存的本能,不能超出被動地適應環境的范圍。而當人類祖先從利用自然工具發展到制造工具,從利用自然發展到改造自簽,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時,人就不能使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停留在動物心理的水平(只能直觀事物現象)上,必須極大地發展人的感覺器官即眼、耳、鼻、舌、身特別是手的能力,大幅度地增加各種信息量,同時需要大腦具有能反映事物本質的抽象思維能力,使之能夠透過現象認識規律。
由于環境改變所引起的生活和活動方式的變化、直立行走、特別是長期的勞動實踐和經驗積累,使猿的不發達的手變成了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度完善的靈巧的手;由于火的使用,進一步改變了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了人的營養,使人的整個機體的各個器官特別是大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是腦量成倍增大。黑猩猩腦量不到400克;、南方古猿最早制作工具時,腦量為428~755克;北京猿人能夠制造工具和用火,腦量增加到1 000多克;而會制造復合工具(石矛、標槍等)和繪畫、雕刻等藝術的智人,腦量已達l 400克左右,接近于現代人。二是勞動要求更精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更好地協調身體各部分的聯系,這就必然促進大腦組織結構的完善和機能的加強。例如,人手在大腦皮層運動區所占面積比其他運動器官都大,而猿則前后肢所占面積相等。特別是皮層思維機能的形成,使只能產生動物心理的猿腦終于變成了能夠產生意識的人腦。
人們的勞動協作、社會交往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語言,是意識產生的又一重要條件。人的勞動和生活都不是脫離社會的孤獨的個人行為,而是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進行的社會性的聯合行動。他們彼此必須相互交往,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在生產和生活中共同協作,把實踐所得的經驗和知識積累起來,傳授后代。“一句話,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經到了彼此間有些什么非說不可的地步了。需要產生了自己的器官”。而直立行走和長期勞動,也使身體各部分的姿勢,特別是頭部器官、口腔、鼻腔、咽喉以及呼吸系統發生了重大改變,猿的喉逐漸改造成為人的喉,能夠發出不同的音節。專門語言器官的形成是語言的生理基礎,而語言的產生對于意識的形成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只是由于有了語言,大腦才形成了人所特有的反映機制。從此,人就能夠用觀念和符號形式反映外部世界,使抽象思維能力得以形成和發展,從而使猿腦最終變為人腦,產生了人這個特殊物質實體所獨有的反映特性——意識。意識是自然界進化到產生人類社會的階段,以人自己的特殊生存方式——勞動和實踐為決定性條件而產生的。
2.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與其他物質的反應有什么不同?
每一具體的物質形態,在受到來自外部或內部的某種作用時,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發生一定的變化,從而反應其所受到的作用。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通過它們與外物相互作用時所發生的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等反應表現出來,其特點是改變自身的存在狀態或轉化為他物。在地球上,隨著無機物向有機物的演化和生命的出現,便產生了生物體特有的反應形式,其特點是生物體在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同化、異化),實現自我更新。這種反應是生物體適應和選擇環境以維持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隨著生物的進化,生物的反應能力和形式也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