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思維的奧妙 教案
人工智能是相對于人的自然智能而言的。所謂自然智能,是指人所特有的自覺的意識能力,特別是抽象思維能力。由于這種能力是人的一種天賦,所以將其稱為人的自然智能。所謂人工智能,則指憑借電子計算機所實現的對人的某些智能的模擬,通過這種思維模擬,使人的某些智能得以再現和放大。自從電子計算機在20世紀中期問世以來,其作用越來越廣泛,模擬功能越來越強,更新換代越來越快,對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自50年代中期開始,人工智能便以計算機作為主要的支持手段,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新興的科學技術。
人工智能系統,實際上是一個類似于人腦的信息處理系統。要全面科學地認識人工智能系統,必須對信息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控制論的奠基人維納曾說過:“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任何唯物論,如果不承認這點,在今天就不能生存下去。”在這里,維納看到用舊唯物論的物質概念和能量概念無法說明信息的本質。但他也沒有指明信息的本質是什么。
從哲學上看,信息的廣泛存在,與物質的普遍反應特性有關。根據多數哲學家的見解,信息是物質以其反應特性為基礎的一種普通屬性,是物質系統間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反映產生的各種聯系形式。信息是與物質和能量有密切相關的,但我們不能把信息歸結為物質和能量。信息有多種不同性質的類型。從無機界、生物界,到人類的思維和活動,都分別存在自然信息、生物信息、觀念信息,以及作為觀念信息物化的文化和技術信息。這些不同種類和性質的信息,是伴隨物質世界的反映形式從無機界到生物界,再到人類的進化過程而出現的。離開了這種物質世界的存在和進化,離開了物質和能量,相應的信息既不會產生,也不能傳播和存在。信息的傳播需要能量的流動,信息的存在需要物質載體。在信息中的載波電流、電磁波和光波中,信息與其物理形式相結合,而成為信號。信息還可以附著在磁帶、磁盤、光盤、影碟、書籍、報刊等物質載體中。在計算機和人腦中,也有相應性質的信息的儲存、流動和加工利用。可見,信息來源是依存于物質世界。那種認為信息可以離開物質和物質運動而獨立存在的,信息比物質更為根本,并據以斷言消滅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對立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
應該指出,人的意識中所包含的觀念信息,只是信息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是依靠人腦的反映功能,把從外界接收的信息予以加工制作的產物。在這里實現了由自然信息向觀念信息的轉化和質變。至于文化信息和機器中的技術信息,則是觀念信息的物化,是觀念信息與其物理形式相結合的產物。當然,一些配置有信息收集裝置的人工智能系統,能夠把自然信息和生物信息,接收進機器,加工成技術信息。不過,這要以觀念信息的物化作為前提。
人工智能作為技術信息的處理裝置,與自然智能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相互聯系的一面看,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某些思維活動的功能模擬,是人腦思維功能在機器中的再現、延伸和放大。人腦是電腦的原型。沒有對人腦思維功能和規律的認識和仿效,就不會有思維的模擬。隨著對人腦認識的深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會同人的自然智能越來越接近,但是,電腦永遠不會等同和代替人腦,人工智能永遠要遜于自然智能,更不可能超越人腦,因為自然智能與人工智能,或者說思維與思維模擬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