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11
(2)①在第二段,作者寫了莎士比亞的戲現(xiàn)在還在演,將來也要演,為的是說明不只是科學文化是超越人類的文化,文學也不只是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單單傳承本民族文化,也是可以超越民族與人類的。②在第三段,作者寫了前蘇聯(lián)科學家李森科,說他本人是一個卑鄙的人,但是他所從事的事業(yè)——生物學——依舊值得尊重。由此說明,在科學上,有錯誤的學說,但沒有卑鄙的學說,對于科學與文學都不應該用道德的標準去評價。③在第三段,作者還寫到杜拉斯的《情人》問世不久,中國一下就出了四種譯本(包括中國臺灣的譯本),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國內尚未見到,好評就不絕于耳。以此兩個事例引出下一個論點:對外國人的作品,用藝術或科學的標準來審評;而對中國人的作品,則用道德的標準來審評。
(3)寫文章講究鳳頭豹尾。此文的開篇,把c.p.斯諾的《兩種文化》一書中,將知識分子分成了科學知識分子和文學(人文)知識分子兩類,而且說,有兩種文化,一種是科學文化,一種是文學(人文)文化的觀點,作為引子,引出作者自己的觀點:“創(chuàng)造了這兩種文化的活動——人類的思索,才真正是人類前途之所系。”由此引發(fā)開去,生發(fā)出更深層的思考。這種開篇方法,不但使文章有委婉的美感,還可以使作者的思想觀點有依有據(jù),讓讀者從中看到作者的思維過程。此文的結尾處,卒章顯志,明確指出了全文的主題思想:知識分子的職責,就是面向未來,取得成就。并倡導中國的知識分子要能跳出道德的“手掌心”。這是說理性文章常用的結尾方法,尤其是在篇幅較大的文章里,在文末作全文思想內容的總結,能強化主題,給讀者更清晰的思想觀點,使其有更深刻的感悟。
二十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高昌的呼喚
賢 雕
當音箱吟唱的輕音樂從現(xiàn)代化的過道像夢一樣消逝,毛驢車的鈴聲又喚醒我正在進入遙遠的歷史。突然,一陣悠長的聲浪從廢墟中向著我們撲來,既有松濤的氣勢,又帶著一股凄涼;既有洪鐘的雄渾,又夾雜不盡的悲切。我四顧搜尋,不見一點聲源;駐足靜聽,又似處處有聲。一時間,我感到這聲音如從地底冒出來一般,讓我無從判斷從何方而來,更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聲音。我一臉驚詫與茫然,甚至蒙上幾許恐怖與顫栗。
古老生出神奇,神奇引人探究。這就是高昌古城遺址,這就是俄國考古學家雷格爾謂之驚嘆“羅馬城市一樣的廢墟”的高昌遺址,一座把繁華埋在了地下的都城。雖然,昔日的輝煌沒有了,換來的是天南地北、不同人種、不同裝束、操著不同語音憑吊古人、瞻仰遺跡的游人,但那高聳的城墻依然像一個垂垂老者在述說年輕時的威風與時尚。
高昌古城外城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占地一萬多平方米,內城環(huán)繞王宮,王宮的宮墻全已倒塌,但其規(guī)模的宏大仍可見一斑。千年高昌就這樣一個朝代一塊磚地壘疊起來,也就是這些生土磚坯壘起了它的繁華,壘起了它的宏偉,也壘起了它的鼎盛。站在這片廢墟上,似可聽見高昌鼓樂響起,獨特的旋律和強勁的鼓聲撼人心魄,舞女們在旋律中扭動腰肢,千嬌百媚,只可惜歌舞升平的日子并未長久持續(xù)。
龐貝古城毀于地震的災難中;樓蘭古城湮滅于風沙的肆虐中;高昌古城則毀敗在人類自己的殘殺中,而且,這種人類自相殘殺對于人類文明的毀滅有時遠勝于大自然造成的慘景。希特勒法西斯對歐洲的踐踏,日本侵略者在亞洲犯下的罪行不就遠勝于太平洋的海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