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11
(2)①線索貫穿,全文線索明顯,全文緊扣聲音,文章開頭寫“突然,一陣悠長的聲浪從廢墟中向著我們撲來”,中間寫“伊拉克被炮火炸成傷殘的兒童的悲泣聲還響在耳邊”,結尾處寫道“身后,那聲音還在高一陣低一陣地傳來,而且越傳越遠”,聲音是全文的線索,也是全文的總綱,始終貫穿于全文。
②全文前后呼應,給讀者留下想像的余地,余味無窮。文章開頭說“我四顧搜尋,不見一點聲源;駐足靜聽,又似處處有聲。一時間,我感到這聲音如從地底冒出來一般,讓我無從判斷從何方而來,更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聲音”。結尾寫“身后,那聲音還在高一陣低一陣地傳來,而且越傳越遠”。各個部分也有呼應之處,前后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二十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不需注釋的生命
祝 勇
曾經覺得,注釋是那般重要。紅塵素居,碌碌諸事中,有的時候,我們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釋,不論是注
釋自己,還是注釋周圍的人,注釋整個世界。
孩提時我們總是纏著媽媽問十萬個為什么,就是在尋求著世界的注解。而當媽媽坐在我們的睡榻旁,安詳
地為我們一一作了解答, 我們才能心滿意足地帶著一絲微笑睡去。
詩人以“離人心上秋”來注釋“愁”,以“黃雞紫蟹堪攜酒,紅樹青山好放船”來注釋“樂”,以“秋風吹
不盡,總是玉關情”來注釋“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為聞”來注釋“痛”,而我們在一個春天芳香的夜晚開始伏案寫下的日記,亦是對自己生命的注釋啊!
我們已經習慣于給自己的生命一個解釋。我們汲取知識,是因為我們需要聰慧的大腦;我們鍛煉身體,是因為世界等著我們去創造;我們種花蒔草,是因為它們的枝脈可以染綠我們的心靈;我們夜夜做夢,是因為我們瑰麗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而每當做錯一件事情,我們又總是百般地想給對方一個解釋,通過對自己行為的注解,來贏得一點點的諒解,以及內心的安寧。
可是啊,我親愛的朋友,有的時候,我們是不需要注釋的,不論是我們的思想,還是我們的行為。沉默中,心有靈犀的人自能心領神會,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費盡口舌他仍會恍然不知。
相傳世尊一日在靈山會上,拈一枝金婆羅花示眾。時眾皆默然,不得其要領,只有迦葉尊者破顏而笑,于是佛祖便將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傳給了迦葉。禪宗《無門關》第六則記載的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地令人心動。而目不識丁的六祖慧能一聽無盡藏比丘尼誦念《大磐經》便知其中妙義的故事,亦是那樣傳神。
禪宗講求“不立文字”,“以心傳心”,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釋而“心有靈犀一點通”,該是一個多么動人的境界啊!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沒必要詮釋自己;管寧割席與友斷交,亦毋須多言一句。最欽佩古時話本里那些特立獨行,從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煙,夜黑風高,他們或殺身取義,或拔刀助友,絕不多說一句,從來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加上一段長長的注解。待血跡擦干,寶劍入鞘,是朋友,自會相視一笑。好漢武松本可不上景陽岡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機會逃跑,可他寧肯將松下的木枷重新帶上,把封皮貼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來……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會豎起拇指,由衷地叫一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