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復習
[解析]本題要求對“中國藝術共同的精神”的內容作一歸納。關鍵是要抓住本段話中的重要句子“中國畫則是……之所在。”
[答案]不求逼真,得其大意,重在神韻,體現意境。
8.文章末一句說到,中西方戲劇“在整個文化體系之配合中各有其分別的地位與意義”,結合全文,請分別說明中國京劇的地位、意義和西方話劇的地位、意義。
[解析]解答本題特別要注意的是要回答兩方面問題:地位和意義,兩者缺一不可。
[答案]中國京劇的地位和意義是調劑嚴肅人生的手段,教人放松解脫;西方話劇的地位和意義是代表著倫理道德,教人嚴肅敬畏。
閱讀下文,按要求回答9—10題。
長城就自身價值來說,原有“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的戰略防御設施。由于視角和價值取向的差異,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群的心目中的長城所象征的底蘊并不那么一致是十分自然的。長城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和象征,是現代的事。這是中華民族處于最危險的時刻,舉國上下高唱“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同仇敵愾浴血抗戰中提煉鍛鑄的象征。共和國的締造者們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國歌世代傳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長城列為世界重點文物,宇航員遙觀地球所能辨識的人工構筑物的報導,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則產生了另一番意義。
對于長城成為民族共識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釋無疑應該十分審慎。那種把長城簡單類比為“空間上擴大的四合院”、貶為“巨大悲劇的紀念碑”的觀點,于古于今都是荒謬的。中國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饒舌者不過是中華文明這棵大樹的蛀蟲。
事實上,長城既可以是“限隔華夷”自我封閉的壁壘,也可以是作為向外開拓的橋頭堡。不在“物為”,而在“人為”。首筑長城的趙武靈王并沒有保守、退縮,他“變俗胡服,習騎射”,登上了改革開放的大舞臺;標榜“眾志成城”,斥長城為廢壘虛墻的清政府反而深陷閉鎖的泥潭。古代高明的政治家,不以長城自縛,他們運用這條軍事防衛線和經濟、文化匯聚線,調控了中原政權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關系,把農業經濟和游牧經濟融合在一起,為保護發展生產力開拓了新路。他們也通過這條傳播封建文明的文化帶,有效的促進了民族融合、邊疆開發。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傍長城而西延,古羅馬的治國法典,波斯諸國的經營之道和什色特產,北非與歐羅巴和算學、文學,都在這條路上作過并不折本的旅行,金發碧眼的商賈、哲人經過這條路回國時常懷著收獲的喜悅。這條往來者絡繹不絕的國際通衢盛行數百年,灑過張騫們多少汗水,輸出過炎黃子孫多少文明智慧!這一切都離不開長城的護衛。長城怎么能說是“限制文明空間的環”呢?
兩千多年來,長城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產生的積極效應,構成中華民族心理認同的客觀依據,而這種底蘊、內涵又與長城的雄偉博大的景觀所激發的豪情壯志完美和協融為一體,最終積淀、熔鑄成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9.通觀全文,分析一下為什么長城最終會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概括出兩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