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復習
先判斷“前提”一詞所指代的范圍,應是它之后的整個比喻,但含義還不夠明確,還應該理解比喻句的含義,進而理清語脈,即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它論證本段的論點(第一句),然后根據“前提”的含義、比喻句的意思及在文中作用加以概括。答案是:把教學(語文課)當成單純傳授知識。
⑷指代內容概括后,要用“代入法”檢驗,因為既然是指代,就完全可以用概括出的內容替換原詞語。這是防止失分的好辦法。
3.詞語的情景義
情景義,是指詞語在特定的語境中派生出來的臨時義,離開了這個語境,這個詞語的臨時義也就消失了。這種詞語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具有特殊的表情達意的作用。理解這類詞語的含義,首先是明曉它在語境中如何產生的。大致可分為二類:一類是詞語因比喻、反問、借代、改變詞語的感情色彩等修辭手段而產生的新義;一類是詞語在語境中作遠距離引申而產生的新義。如:
①有幾個“慈祥”的老板到菜市場去收集一些菜葉,用鹽一浸,這就是他們難得的佳肴。《包身工》(褒詞貶用而形成,即運用了反語)
②(小林全身被淋得像落湯雞)“啊小林!你怎么選了這么好的時間來,快進來坐。”(詼諧性反語形成,意即“壞天氣”)
③“用不著驚動警察老爺,”侍者說,嗓音油膩的像奶油蛋糕,眼睛紅得象雞尾酒里浸泡的櫻桃。《警察與贊美詩》(油膩,指含油過多。文中為通感用法,即用形容味覺的“油膩”來形容聽覺:這侍者的嗓音讓人聽著就象吃了奶油過多的蛋糕,粘粘乎、膩膩的渾渾濁濁之的感覺。)
④母親有點遲疑不決,她怕花錢;但是有兩個姐姐贊成。母親于是很不痛快地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幾個孩子買好啦,可別太多,吃多了可會生病的。”(“傷胃”原指胃受損傷不舒服。在文中是委婉說法,“怕傷胃”實際上是指“怕花錢,不吃”的意思)
⑤這封信使我們家里人深為感動。于勒,我們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分文不值”原指物品毫無價值,在文中被移用來形容人“一無是處,壞到極點”)
⑥一個作家如果在語言應用上從來沒有苦悶,從來不曾對語言進行過斗爭,我敢斷言:他不會是一個好作家。(“斗爭”原有“努力奮斗”之意。文中是在這意義上作引申而產生新義:摒棄語言的蒼白貧乏而追求鮮明生動所作的努力。)
因此推斷這類詞語含義,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a.理解詞語的原義,因為詞語的情景義總在原義的基礎上或作引申,或作比喻,或移用,或大辭小用,或反語等形成,只有理解原意才能推斷出它的情景義。如“慈祥”的原義是“慈善安詳”,文中作反語,故釋為“殘忍”。b.把握語境意義,因這類詞語的情景義總是在語境中產生的,語境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包含著。如①句中“到菜市場去收集一些菜葉,用鹽一浸”;②句中“全身淋得像落湯雞”;④句中“她怕花錢”等都直接或間接揭示了詞語的情景義。c.要明確產生詞語情景義的類型,是修辭手法形成的,就根據修辭去推斷它的含義,是比喻就分析它比喻什么,是借代就分析它借代什么,然后概括;是引申形成的那就理解原意,然后根據語境義加以概括明確。d.有的還要聯系語句或作品的背景材料。如:“(司馬遷)覺得他已經身廢名裂,要抒發心中郁結只有這一條道路。”“身敗名裂”是成語,句中為什么要將“敗”改成“廢”呢?聯系司馬遷受宮刑的遭遇——廢人,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