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講 文化創新
(3)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①面向世界,博彩眾長;②在文化交流、借鑒、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③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5.文化交流中“以我為主”與“海納百川”是矛盾的
不矛盾。文化交流中堅持以我為主、為人所用,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然,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文化交流中“海納百川”表明文化競爭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間可以相互借鑒、交流、融合、合作、共處。
熱點追蹤
【時政熱點】材料一:XX年8月6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技藝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開幕。前來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羌族刺繡、徽墨制作技藝、歙硯制作技藝、內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廈門漆線雕技藝、剪紙、蘇繡無錫精微繡、藏族唐卡、木版年畫、泉州提線木偶、衡水內畫、茶藝演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在現場為觀眾演示了他們的精湛技藝。 材料一:XX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之一徐光憲,一生獻給了祖國的稀土分離事業。中國稀土儲備世界第一,但無法分離。長期以來只能向外國出口稀土礦然后再進口稀土制品。徐光憲為了祖國的需要,勇敢地接受了挑戰。他深入研究國外的稀土分離理論和技術,1975年他提出串級萃取理論,對原來的分離工藝成功實施了改進,引導了我國稀土分離科技和產業的全面革新。成功并不能使他滿足,他又和李標國、嚴純華等共同研究成功了“稀土萃取分離工藝的一步放大”技術,傳統的串級萃取小型試驗被計算機模擬代替。現在的稀土生產已經人性化地變為了幾個簡單數據的輸入。 【知識鏈接】1.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技藝展演,有利于我國文化遺產保護。2. 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技藝展演,有利于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成為中華文化的自覺傳承者和享用者。 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羌族刺繡、徽墨制作技藝、歙硯制作技藝、內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等無不體現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4. 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5.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表現在: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多培養象徐光憲一樣高素質的人才,發展我國的科技事業將為我國的發展奠定雄厚的基礎。 6.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徐光憲正是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潛心研究,實現了稀土分離技術的創新。 7.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是文化創新的途徑。稀土分離技術的創新是在改進原來技術,學習、吸收、借鑒外來的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的。 8.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徐光憲一生獻給了祖國的稀土分離事業生動體現了他對祖國的拳拳之心和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