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政治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答案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人類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條件和自然規律的制約。人能夠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并以這種認識為指導改造自然界來滿足人類的需要。人類認識活動對自然界產生直接與間接、積極與消極的多方面影響,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應更加注重保護自然,以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只有合理地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決人與自然界的矛盾。
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秘
1、解析 本題考查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精神促進了江蘇經濟的發展,這體現了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可貴的精神來自于改革開放說明先進文化來源于社會實踐,意識依賴于物質。其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①③本身表述正確,但不是材料所指。
答案 c
2、解析 本題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哪里,是對意識內容和形式以及意識能動性特點的考查。歷史記載是客觀歷史的反映,根據歷史記載畫出孔子像,說明孔子標準像是有客觀歷史根據的藝術再現。不同的人揣摩出不盡相同的孔子像,反映的是意識形式的主觀性和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
答案 c
3、解析 本題通過畫家創作考查意識的能動作用,考查知識遷移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該說,材料主要體現了主體對客體的一種創造。a、d表述不準確。
答案 c
4、解析 本題考查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關系,考查調動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規律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都是又規律的,②錯誤;④夸大了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也不符合實際情況。人們能夠作出更精確和更長期的氣象預報,表明大氣運動的規律是可以被認識的,人們認識規律的能力越來越強。
答案 b
5、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對主觀能動性的理解和具備相應文學修養。“時”即規律性,②表明事物的運動變化是又規律的;③是發展觀點的體現,與材料無關。
答案 c
6、解析 各種極端天氣的出現與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是密切相關的,這表明人的活動使人與自然間的聯系、矛盾越來越復雜多樣,答案為c。②低估了人類主觀能動性的作用,錯在“失控”,④忽視了自然界的客觀性和規律性。
答案 c
7、解析 打破“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觀念,使洋菜“本土化”是在認識規律基礎上改變規律起作用的具體條件的體現,答案為c。a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b錯在改變前提條件,包括人的思維活動在內的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都是有規律的,d錯誤。
答案 c
8、c 9、d 10、c 11、b解析:本題考查對自然界的客觀性的理解能力,人們能創造出自然界里本來沒有的東西,這是人們改造自然物的結果,只是改變了自然物的具體形態,使自然物人工化,而不能說是在創造自然物,故a項錯誤;自然物的客觀性不會隨著人們的改造而消失,人們目前也不可能全面把握自然規律,故c、d項觀點錯誤。正確答案為b。
12、解析 本題考查對主觀能動性發揮的認識,是以開放性試題的形式考查基礎理論的運用能力。解答時需要堅持唯物辯證的觀點,既要看到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意義,同時更要看到主觀能動性發揮的前提條件是尊重并利用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