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政治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聯系材料五、六,運用所學的哲學知識,說明應該如何理解和處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
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秘
【考點掃描】
了解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了解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理解 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理解 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理解 意識的能動作用
堅持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知識梳理】
1、了解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從起源)
①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進化——人——才可能產生意識。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映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生物學前提。
②意識一開始就是勞動的產物,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有了人不能說就有了意識,如“狼孩”。
2、了解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從生理基礎)
①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②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動物大腦和 “電腦”都不具備。電腦思維是一個純粹的邏輯過程,而且是人事先給定的,它同人類思維有本質的區別。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意識只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3、理解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從內容)
從本質看,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要形成意識,不僅需要人腦還必須有被反映的客觀存在,而且只有經過生活和社會實踐的環節,客觀存在才能進入(作用于)人腦中,這時才產生了意識。
結論: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意識離不開客觀存在。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有正確的錯誤之分。正確的意識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意識,錯誤意識是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意識。但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1)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人腦不能自己產生意識,意識的源泉是客觀世界。任何意識都有其客觀原型。意識不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區別不在于是否對客觀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對客觀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質的反映。
(2)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表現為:①意識形式的主觀性;②個體意識之間的差別性;③意識的創造性。
(3)意識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否認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否認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這是唯心主義觀點;否認意識形式的主觀性,把意識解釋為“如同肝膽分泌的膽汁的物質的東西”是庸俗唯物主義觀點。
4、理解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原理:唯物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我們在觀察、處理問題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
5、理解意識的能動作用 (原理、方法論)
原理:(1)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
(2)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推動作用;錯誤的思想意識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往往起阻礙作用。②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方法論: 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6、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