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國民革命的興起和失敗
希望通過李鴻章,使清政府變法維新,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或達到國家富強的目的)
日本“維新之政”“大有可觀”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機。
材料二 “革命為惟一法門”。“我們必須傾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
——孫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戲院的演說》,19xx年2月13日
(2)與材料一相比較,就改造中國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xx年孫中山的思想有了哪兩個顯著的變化?
方法:以前采用溫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張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張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張建立共和國。
材料三 “這十三年來,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國雖遲我革命,而已成功;我雖早6年革命,而仍失敗。”
——孫中山:《國民黨改組問題》,1924年月
(3)造成辛亥革命后xx年中國政治、社會黑暗腐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國革命的當時的中國革命有什么本質區別?
主要原因:封建軍閥統治;帝國主義壓榨。若能指出:帝國主義在中國實行分裂剝削的政策,中國的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則可給2分。但本題總分不得超過18分。
本質區別:前者是無產階級革命;后者是資產階級革命。
材料四 “我已囑國民黨進行民族革命運動之工作,俾中國可免帝國主義加諸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況之羈絆。為達到此目的起見,我已命國民黨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
——孫中山:《致蘇俄遺書》,1925年3月
(4)為了這場“民族革命”,孫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針政策上有何重大發展?促成孫中山這些重大發展的客觀原因是什么?綜合材料一至四,并運用你的歷史知識,對孫中山作一最簡要的評價。
重大發展:提出了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
客觀原因:依靠軍閥屢遭失敗(或國民黨的渙散無力);蘇聯的幫助(或十月革命的影響);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影響。
對孫中山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一生堅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驅);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進步;最終走上了與共產黨合作之路。
(五)新情景設置
1893—1927年間的宋慶齡
宋慶齡女士,1893年生于上海。她的父母養了三男三女六個孩子,宋慶齡排行第二。上有一個姐姐靄齡,下有一妹妹美齡,三個弟弟子文、子良、子安。
19xx年夏天,不滿15歲的宋慶齡被送到美國,讀高中、大學。19xx年初, 她父親給她寄來了一個鼓鼓的小包。宋慶齡打開一看,原來是一面紅、黃、藍、白、黑相間的旗子——新生的中華民國的國旗。
19xx年,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被袁世凱鎮壓了。孫中山再次流亡日本,就在此時,20歲的宋慶齡來到了他的身邊。19xx年10月25日,他們在日本一位友人家中舉行了婚禮(當時孫中山49歲,宋慶齡22歲)。
1921—1922年,孫中山領導了第二次護法運動,但是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原因是孫中山一手培養極度信任的廣東實力派軍人陳炯明背叛了革命。為了孫中山的安全,宋慶齡堅持讓丈夫先走,估計孫中山已脫險后,才離開住所,化裝成村婦,不知穿過了多少大街小巷,才來到永豐艦(中山艦)上與孫中山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