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國民革命的興起和失敗
1924年,馮玉祥北京政變后,電邀孫中山北上商討國家和平統一問題,重病纏身的孫中山毅然決定北上,宋慶齡一直陪伴左右,直到孫中山1925年3月12日9時25分病逝(59歲)。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自此往后,宋慶齡就沒再參加過國民黨的任何活動。
請回答:
(1)除了國旗之外,你還能就都城、總統、副總統、立法機構等方面簡要介紹一下中華民國成立的情況嗎?
中華民國的都城是南京,總統是孫中山,副總統是黎元洪,立法機構是參議院。
(2)簡述“二次革命”發生及失敗的原因。
“二次革命”發生的原因:袁世凱排斥異己,大借外債,刺殺對手,大搞專制獨裁。失敗的原因:袁世凱力量強大,革命黨力量渙散。
(3)第二次護法運動的失敗后,孫中山一度“山重水復疑無路”,但兩年之后(1924年)卻“柳暗花明又一村”了。這兒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
導致這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因素有哪些?
事件:第一次國共合作。原因:“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無論是中國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無力領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國民黨眼中的共產黨人是優秀分子,共產黨眼中的國民黨是比較革命的;共產國際的指示(對共產黨)和建議(對孫中山)。
第二節 國民革命的興起
一、新課導入
有那么一個人,原籍安徽巢縣,生于河北保定。他的父親馮有茂是個泥瓦匠,為逃避兵役來到一個偏僻的村落里為地主當雇工。這個地主有兩個少爺,老地主為光宗耀祖,請來一位武藝人教兒子練武。馮有茂天生好學,常去武場討教兩手。考期到了,老地主叫馮有茂帶兩個少爺前去應考,結果兩個少爺連射三箭無一中的。這時馮有茂冒昧上前試手,竟連中三元,從而考取武庠,繼而投身淮軍。馮有茂的兒子11歲喪母,父親隨即將他帶入軍營。當時他的惟一希望是多掙幾兩銀子送老父解甲歸田。于是就下決心當一名教習好替長官喊操。他每天清晨天不亮就站在操場“立正”“稍息”“托槍”“開步走”地大喊一陣子,日復一日,風雨無阻,一喊就是4年。他的“喊功”練好了,卻得罪了那些睡懶覺的人。他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外國點心”,意思是說他如此賣命,早晚會被洋鬼子打死。幾個朋友打抱不平想去教訓那些冷嘲熱諷的人,他卻不以為然,反而特意刻了一枚“外國點心”圖章保存起來,以后給人寫字時常蓋上這枚圖章。
大家猜猜看,這個愛國將領是誰?對了,是馮玉祥。除了上述事實外,你還能說出馮玉祥的其他事跡嗎?對了,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皇宮。你知道他的這一壯舉引發了什么運動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二、知識結構
“泥瓦匠之子”之所指:馮玉祥
時間 概況 意義
泥瓦匠之子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