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國民革命的興起和失敗
社會性質
雖敗猶榮:三作用
歷史教訓:
三、重點難點分析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的原因何在?
帝國主義的破壞: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等于消滅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他們需要物色新的侵華工具,相中了蔣介石,鼓勵到上海的蔣介石“迅速而果斷地行動起來”。
國內反動勢力的支持:江浙財閥答應給他巨額財政資助,上海流氓青紅幫頭子保證解除上海工人糾察隊武裝。
汪精衛的合作:汪精衛與蔣介石密談“分共”,同意開會討論“分共”問題。
國共兩黨所屬的階級不同:蔣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共產黨代表中國人民利益,合作是暫時的,破裂是必然的,遲早會兵戎相見,分道揚鑣。這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
四、高考試題回放
(1996年•全國卷•15)
1927年,大革命失敗了。這里所說的失敗,主要是指(a)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b、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
c、共產黨內右傾投降主義占了上風d、工農運動轉入低潮
五、新情景設置
大革命失敗后,陳獨秀辭去了共產黨總書記的職務。又兩年后,被開除出黨。1932年10月15日下午7時,陳獨秀在上海被國民黨當局逮捕。這是他第五次被捕。19日夜11時,陳獨秀在上海警方的嚴密戒備下,被押上了開往南京的火車。陳獨秀一生漂泊,人在旅途的滋味本不陌生。但此番“旅途”卻非同尋常,其終點很可能就是刑場。在這被“押赴刑場”的途中,陳獨秀想了些什么呢?他什么也沒有想。沒有心潮起伏,沒有思緒聯翩。——他一上車便呼呼大睡,直到車抵南京被叫醒。
陳獨秀被解到南京后,社會知名人士都以各種方式進行營救。國際知名人士如杜威、羅素、愛因斯坦等也致電蔣介石,為陳獨秀說情。胡適等人營救陳獨秀的最關鍵一步,是爭取讓陳獨秀案在法院公開審判。只有進入正常和公開的司法程序,才有可能使陳獨秀免于被殺害。蔣介石最終采納了胡適等人的意見,決定將此案交江蘇高等法院公開審判。
在審判之前,法院方面曾問陳獨秀是否請律師,陳獨秀答以無錢可請,并表示可自己為自己辯護。但章士釗愿義務為陳獨秀出庭辯護。章與陳雖是留日時代的好友,但后來在政治觀念和文化觀念上都屬于敵對陣營,且都是各自陣營的代表人物,相互也打過筆仗。章氏此次挺身而出,時人稱之為“有戰士之風”。但對章士釗力圖為陳獨秀開脫“罪責”而發表的辯護辭,陳獨秀卻并不全部認可,并當場反駁章士釗。章說陳是站在三民主義立場上,言行均符合三民主義,并不違法。陳即可聲明,章之意見,是他從法理上說的,與他本人的政治觀點不符。
審理結果,陳獨秀被判有期徒刑xx年,后經上訴,改判為8年。在南京獄中,陳獨秀并未放下手中的筆,而是用文學當作武器,繼續同敵人進行特殊的戰斗,寫下了由56首七絕組成的大形組詩《金粉淚》。第一首就用鮮明的形象將讀者帶到30年代初強敵壓境、民族危亡的時代背景前:
放棄燕云戰馬豪,胡兒醉夢倚天嬌。
此身猶未成衰骨,夢里寒霜夜渡遼。
以下50余首,作者對當時國民黨政府媚日賣國、殘民以逞、爾虞我詐、貪贓枉法的種種倒行逆施,作了多方面的揭露和嘲諷,題材有大有小,手法有莊有諧,嬉笑怒罵,俱成妙諦。一針見血,入木三分,與同一時期魯迅、瞿秋白在上海所作諷刺詩異曲同工。最后一首,詩人以簡練的字句,預言反動的蔣家王朝必然滅亡,光明和黑暗的興衰已成定局,也表明自己在鐵窗的考驗中依然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