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然后講清楚責任內閣制形成和發展過程。內閣制起源于18世紀初的英國,由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變而來,以后為許多國家采用。內閣制的內閣是以議會為基礎產生的。內閣首相通常由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首相從政見基本相同的議員中挑選閣員人選,提請國家元首任命,組織內閣。國家元首對內對外名義上代表國家,但并無實際行政權力,由內閣代表國家元首對議會全權負責。元首頒布法律、法令和發布文告時,都必須由首相或有關閣員副署。內閣接受議會的監督,定期向議會報告工作。如內閣得不到議會信任,其閣員必須集體辭職,或由內閣提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舉行議會大選。新議會如果仍對內閣表示不信任,內閣則必須總辭職,由國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組織新政府。首相(或總理)是內閣政府首腦,主持內閣會議,總攬政務,擁有任免內閣成員和所有政府高級官員的權力,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對內對外的重大方針政策。
讓學生概括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特點。借此培養學生歸納、分析、闡釋的能力。(特點有責任內閣制為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首相負責組成,責任內閣制對議會和首相負責;首相是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內閣控制下院等)
結合教材【歷史縱橫】有關提供的材料,讓學生了解現代英國憲政特點。讓學生明確與歷史上相比,下院在權力上有哪些變化?知道英國憲政的演變過程。
3.代議制度的發展
在講解以君主立憲制為特征的英國代議制度的確立和發展時,一個方面指出他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指出政治上不同政黨通過議會斗爭是此過程中英國政治的主要特點。也由此明確這一特點給英國帶來的是議會各黨派在代議制下通過協商和妥協來完成,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內戰。
民主化趨勢時,教師應該首先讓學生明確“代議制”的概念:代議制由選舉產生的代表民意的機關來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代議制是資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奪取政權之后正式確立起來的。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過普選產生的議員組成議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議會議決事項均由議員共同討論并經多數通過;議會享有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代議制是一種間接民主形式,選舉制是它的基礎。選舉人的資格,選區的劃分,提出候選人的方法,投票和選票計算的方式等,是衡量代議制是否符合民主原則的重要因素。
代議制下在選舉制度方面英國在其歷史上不斷進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1832年的議會改革。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不斷壯大,資產階級掀起了議會改革運動。1832年的第一次議會選舉制度改革,降低了候選人和選民的財產資格要求,使富有的農民和城鎮工商業者獲得選舉權;同時取消了一些人口很少的選區,增加了一些新興的工業區為選區。新興工業城市的資產階級代表首次獲得進入議會的權利。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不斷增強了在議會中的地位,保證了英國資本主義更加迅速的發展。
4.英國代議制度的特點與作用
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體。主要特點是什么哪?(君主保留,議會掌權)代議制度下主要的政體形式是什么?(君主立憲制度,以議會內閣制為核心)具體的政治運作模式是什么?(政府掌握實權,國王統而不治,雖是國家元首,但只是象征,沒有實權)最后問學生:英國國王在英國主要起到什么作用?(對外交往代表英國;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征;維系英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