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教學設計
抗體
師生共同總結:
蛋白質結構不同,在細胞中承擔的功能就不同。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決定了其功能的多樣性。
只有當蛋白質具有一定的空間結構時,才能表現出生物活性。
問:蛋白質什么時候會失去生物活性?失去了還能恢復嗎?
引出: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如要了解更多有關蛋白質最新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可看課本p25的科學前沿。
小結,并完成課本p24一、二。教師點評。
學生回去思考:
假如有一個外星球的高智慧生命來到地球做客,你該如何為這位貴賓準備營養豐富的飯食?
選取的背景材料能讓學生初步認識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蛋白質的形成過程。
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嘗試從資料中獲取相應知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培養觀察能力和概括思維能力,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學生自主討論學習的形式,有利于學習的深入,在學生自學時,教師注意指導學習方法。通過檢測,及時反饋,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關注熱點、關注社會,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會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問題。
需說明“必需”含義為必吃,“非必需”指不吃也可以,并不是指機體生命活動中不必需的,這12種非必需氨基酸在生命活動中仍然是必需的。
總結的內容可以用投影來展示。關于蛋白質分子量的計算,學生不易掌握,可通過實際應用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