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案4
6.農奴制的存在激化了國內矛盾的表現,用事例說明
提示:一個是人民群眾的起義和暴動,二個是新興資產階級的武裝起義。農奴制度和沙皇專制統治激起農奴起義不斷發生。1825年至1855年的30年間,俄國掀起了洶涌澎湃的農民運動,農奴起義多達500次以上,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在農民運動的困擾之下,沙皇為擺脫國內的困境,力圖通過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1853年,俄國發動了侵略土耳其的克里米亞戰爭,戰爭以失敗而告終。結果使俄國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引發了新的全國性的農民運動,僅1860年就發生了農民暴動108起。新興資產階級的起義教材主要指出了俄國“十二月黨人”的武裝起義。“十二月黨人”是俄國的貴族革命者,屬于新興資產階級的民主派,其骨干是俄國軍隊中進步的貴族軍官,他們結成秘密的革命團體,主張消滅農奴制度和專制制度。1825年12月(俄歷),“十二月黨人”乘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然去世之機,在彼得堡發動起義。起義因脫離人民群眾而被沙皇政府鎮壓下去。
7.請概括俄國1860改革的根本原因
明確:農奴制度搖搖欲墜,已經過時。要消除農奴制度下俄國的社會危機,必須實行社會改革。
二、農奴制的廢除
1.提問:俄國廢除農奴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明確: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失敗。
2.請學生復述克里米亞戰爭
明確:19世紀中葉,沙皇俄國向黑海地區擴張,于1853年10月向土耳其宣戰。為了達到控制土耳其的目的,英國、法國及撒丁王國先后加入土耳其一方。這場戰爭的主戰場在克里米亞半島,因而被稱為克里米亞戰爭。
3.請進一步說明改革的目的。
明確: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失敗,充分暴露了農奴制的落后,加劇了俄國的各種矛盾。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正是在這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統治,才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的。正如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自己在談農奴制的廢除時所說:“與其等待農民自下而上地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對沙皇改革的動機,教材小字已有說明。
4.概括改革的主要內容。
提問,明確:中心措施是廢除農奴制度。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發的法令規定:①給農奴以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任意買賣、典押、交換和轉讓農民,農民享有家庭和婚姻生活的自由,農民有權擁有財產、擔任公職、從事工商活動以及同他人或機關訂立契約或進行訴訟。但是,農奴要向地主繳納贖金,才能成為自由農民,否則繼續受地主的奴役和剝削。②農民在獲得人身解放時,可分到一塊份地和宅旁園地。但是,在法律上份地仍屬地主財產,農奴僅有“永久使用權”,而且,也要繳納高于地價50%的贖金。③取消地主對農民的行政和司法權后,保留由政府和地主貴族掌握的村社作為管理農民的自治機構,并實行連保制,農民未經許可,不得到外地謀生。
5.討論:我們該如何評價俄國廢除農奴制度
提示: 1861年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它雖然是封建統治者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由于它廢除了農奴制度,使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客觀上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和資金,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19世紀60年代,俄國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同時沙皇專制政權開始變成地主、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因此,這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轉折點,是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開始,所以說這場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但這場改革很不徹底,由于是沙皇實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農奴制殘余。在政治上,依舊是沙皇專制統治,農民繼續受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雙重剝削和壓迫。在外交上,因改革而加強了統治的俄國進一步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