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學案1
2.完成《榜樣學案》課時作業。
七、課后反思:
語文學案設計 (總第13課時)
故 鄉 備課時間:
——魯迅
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關鍵詞句,理解小說主題。
2.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時代中的人物。
3.學會分析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教學重點:
1.小說所刻畫的人物的 社會意義。
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3.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自主學習
1.查資料,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
2.掌握課文中做注的疑難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3.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線索和故事情節。
二、師生互動
1.創設情景
請兩位學生朗讀第12自然段開頭和第13自然段的景物描寫: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這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重者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隱晦了,冷風吹進航艙中,嗚嗚的響,從縫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這是魯迅小說《故鄉》中的兩段景物描寫,前者多么明朗、美麗、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蕭條、令人悲涼。前者是小說中“我”頭腦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鄉的圖畫;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 故鄉的實景。
二十余年過去,故鄉景色在作者眼中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呢?作品中的“我”懷的是什么感情呢?讓我們深入的了解寫作背景,認真的閱讀課文,去尋找答案吧。
2.知識鏈接:我們在前幾冊課本中已經學過了不少小說,如《最后一課》《社戲》等,課外閱讀的小說作品就更多了,閱讀這些小說作品,為我們積累了許多閱讀小說的感性經驗。本冊教材的“附錄”中,編排了《談談小說》這篇知識短文,閱讀這篇短文,我們會明確閱讀小說的一些常識,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說必須具備三個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在這三個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3.聽課文錄音,熟悉課文。
4.教師出示預設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學習:
a.找出小說的線索。
b.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