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學案1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
三、效果測評
閱讀課文“這來的便是閏土。”……“我也說不出話來。”完成下列問題:
1.為什么“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
2.文段中說閏土“不是我記憶中的閏土了”,那么“記憶中的閏土”是怎么樣的?聯系課文說說閏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句中的“破”能換成“舊”,“極”能換成“很”嗎?為什么?
4.二十余年之后,閏土見到了童年的好友“我”時,應該是“歡喜”的,為什么又現出“凄涼”的神情?
5.閏土見到“我”時,為什么不叫“迅哥兒”,而稱“老爺”?
6.“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這句話運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厚障壁”在這里該如何理解?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著重分析了兩個人物形象,作者著力寫出兩個人的今夕變化,通過對比,深刻的揭示出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并揭示出小說的主題。
五、作業布置
完成《榜樣學案》課內閱讀部分。
《故鄉》 (第三課時) (總第15課時)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學生閱讀課文第三部分,認真體會每一段落的深刻含義,體會作者離開故鄉時的心情。
二、師生互動
1.創設情景:
上兩節課,我們認識了幾種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本節課,我們來分析小說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討一下小說豐富的語言內涵,從而理解作品所表現的主題。
2.出示預設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學習。
a.“我”這次是“永別了舒適的老屋,而且遠離了舒適的故鄉”,到異地去謀生,離開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b.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c.“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對待閏土和楊二嫂的態度有何不同?
d.你認為課文倒數第三段中的三個“辛苦”意思一樣嗎?該如何理解?
e.這篇小說實際上寫了兩個故鄉:一個是記憶中的故鄉,一個是現實目睹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是一副“神奇的圖畫”,現實的故鄉又是一副怎樣的圖景?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故鄉的美麗畫面,這又說明了什么?
f.該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關于“路”的幾句話?
3.小組展示討論結果,教師簡要作結。
4.合作探究:
關于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
討論后明確: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閏土悲慘命運的描述,生動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村的破敗面貌,深刻的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三、效果檢測
魯迅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結合自己的成長歷程,以這句話為話題,進行口頭作文訓練。
四、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使我們明白:小說就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揭示社會矛盾。
五、作業布置
完成《榜樣學案》“達標檢測”部分。
六、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