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理想立志成才
(師生議論之中說明)將職業分為三六九等顯然不對。對此問題,我們需要全面準確和充分認識社會現實:既要認識到國家需要各類人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又要注意當今社會許多方面還不盡如人意的現實,對于可能遇到的世俗偏見有所認識,并做好足夠的思想和心理準備。
我們之中的絕大多數同學都將升入高一級學校。作為應屆畢業的初中生,我們將面臨填報志愿的問題。必須注意,不管是升入普通高中,還是中等專業學校或職業高中,我們都要合理填報志愿。
你認為,在上述問題方面應該注意哪些要求?
(結合本校以往實例和相關具體信息說明)虛心接受各方指導,充分了解招生信息,認真衡量自身實際,慎重填好第一志愿,仔細推敲志愿梯度。對于那些填報中等專業學校或職業高中的學生,還有一個專業選擇的問題。要合理地選擇專業,一方面要收集有關的專業信息,另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專業興趣。
同學們,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生活在一個青年人能夠大有作為的時代。我們應該堅信,并且完全能夠做到,今天,我為祖國而自豪;明天,世界因我而精彩!讓我們同全國人民一道,為了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努力創造新世紀的新的輝煌!
【點評】上述教學過程的目的就在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不同層次人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本職崗位上有所作為。在上述片斷中,圍繞既定的主題,首先聯系以往學習過的知識,引出國家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現實問題,要求學生就自身今后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探究;其后引導學生結合國家的需求和有關社會現實,就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職業等級觀念問題,交流并剖析各自的認識;同時還就作為應屆畢業的初中生所面臨的填報志愿問題略作分析,指出不管是升入普通高中,還是中等專業學校或職業高中,都要合理填報志愿。為達成上述教學目的,需要對國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對于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所需要的知識準備,以及對有關社會現實等問題,都要有比較全面準確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以材料說話,必要時相機展示有關具體的事實數據材料,與學生共同分析,讓學生自覺領悟到要求掌握的觀點。
教學資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科學內涵
“小康”這個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內涵。人們對它的理解的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
(一)中國歷史上的小康理想
“小康”一詞,最早出自《詩經》。《詩•大雅•民勞》中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講,老百姓終日勞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過上小康的生活。
在中國歷史上,“小康”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是指一種介于溫飽與富裕之間的生活狀態,即溫飽有余而富裕不足;另一層是知識分子的理想社會模式,是指一種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大同,是“天下為公”的社會,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社會文明、秩序穩定、保障健全。而小康,則是“天下為家”的社會,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級制,以“禮”維系社會制度和社會生活。
儒家宣揚復古思想,把不可考究的遠古時代(如三皇五帝時代,實際上是原始社會)描述為理想的大同社會,把夏、商、周時的好年代(如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時代)描述為理想的“小康社會”。儒家認為,春秋戰國時期是“禮崩樂壞”的混亂時代。社會的發展應當是,首先恢復到夏、商、周時的小康社會,然后再回到遠古時代的大同社會。儒家的社會理想,對后世的影響很大。清朝末年,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人類社會是一個從“亂世”到“升平”再到“太平”不斷更新、發展、進化的歷史過程。其中,“升平者,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也”。孫中山先生也受到儒家社會理想影響,提出了“天下為公”思想,以及“三民主義”和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方案。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6月所寫的《論人民民主專政》里說,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達到大同的路,說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這條路,即: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