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理想立志成才
(二)鄧小平對小康社會的設計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為盡快實現中國的富強,逐步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和“兩步走”的戰略構想。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耽誤,“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不可能按期實現。
從1979年開始,鄧小平把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改為實現“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同年12月6日,鄧小平就此解釋說:“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以后,鄧小平又多次使用“小康”概念。
“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小康”概念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的重大調整。中國現代化實現的時間由XX年往后推了。1987年4月30日,鄧小平在會見西班牙客人時,明確提出了“三步走”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戰略構想:第一步,是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人均達到500美元,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是到20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進入小康社會。第三步,在下世紀再用30到50年的時間,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4000美元,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黨的十三大把鄧小平的這一戰略構想寫進了大會的報告中,作為我們黨和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
鄧小平所設計的小康社會,是吃穿不愁、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共同富裕為目標,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
(三)xx大對小康社會的規劃
從鄧小平所設計的小康社會來看,實際上就是一個全面的小康社會。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經達到小康水平。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但是,從我國的國情來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謂低水平,是指我們剛剛跨入小康的門檻,人均收入還不高,只有800——1000美元,與世界其他國家比較,我們才剛剛摘掉“低收入國家”的帽子,進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國家的門檻。所謂不全面,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小康生活所覆蓋的人群不全面。即使低水平的小康,也還沒有全面達到;另一層是指人們所享受的小康生活不全面。所謂發展很不平衡,是指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黨的xx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要求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其后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按照這個規劃,xx大把六個“更加”的總體目標從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四個方面進一步具體化,使之更加符合實際,更具可操作性,從而給人民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同時又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小康社會的思想:第一,明確提出了生態建設的任務;第二,把民主法制建設上升到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高度來認識;第三,對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加具體和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