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理想立志成才
丁太環是中鐵四局青藏工地醫院護士長。XX年,丁太環把剛剛小學畢業的女兒托付給小姑,從合肥來到格爾木工地醫院。XX年3月,上級準備在唐古拉山下建立分院,丁太環又報名上了條件更艱苦的工地分院。在建院初期,荒原上無水無電無取暖設施,連睡覺的地方都緊張。同來的4名醫務人員中,有2人第二天發生了嚴重高原反應,病得不能動。丁護士長忍著高原反應同另外一名同志開始著手組建醫院,她每天頂著嚴重的高原反應打掃病房、支病床、搬藥品、布置治療室和藥房,同時還要在剛支好的病床上給病人打針護理,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沒有辦公桌,她就蹲在地上,趴在紙箱上配藥、寫記錄。憑著驚人的毅力,丁太環終于把工地醫院建立起來了。
在艱苦環境里,職工們也特別幽默。由于海拔高,空氣含氧量低,再高級的打火機到了這里都打不著火。于是,在內地已“下崗”多年的火柴,在這里的“煙民”手里又重新派上了用場,職工們戲稱為“打火機下崗,火柴上崗”。在山上工作一段時間,許多職工都瘦了,于是他們下山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給腰帶打眼,把原來的腰帶再緊幾扣。打完眼,他們幽默地說:“吃飽吃好,腰腹變小;高原減肥,效果真好!”在青藏鐵路建設工地,像這樣感人的事跡記者聽到了無數。
在這里,從普通的建設者到科技人員,從普通黨員到各級指揮人員,每個人都在全心全意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為青藏鐵路這一世界矚目的宏偉工程添磚加瓦。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高原豐碑上!
讓我們重溫《感動中國》XX年度人物特別獎的頒獎詞:每當汽笛聲穿過唐古拉山口的時候,高原上的雪山、凍土、冰河,成群的藏羚羊,都會想念他們,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堅強的笑容。他們能驅動鋼鐵,也會呵護生命。他們,是地球之巔的勇者,他們,締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鐵路!
關注貧困大學生讀書狀況
四川省再就業工程服務中心在對12所高校貧困大學生調查了一個多月后發現,貧困生的情況觸目驚心,在1200份調查表中,家庭月收入及大學生生活費在100元以下的占5%,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了54.36%。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有關調查顯示,貧困生的比例(含北京)在15%左右,首都59所高校在校生總數28萬多人,大約有4萬多名貧困生需要資助。
自1987年以來,教育部、財政部等部委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資助困難學生的體系。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個包括“獎、貸、助、補、減”5個方面的資助體系已初步建立起來。1999年開始實行試點的國家助學貸款,可以說是這一助學體系中的最亮點。XX年實行的無擔保(信用)貸款,簡化了學生貸款手續,有相當的貧困學生通過國家助學貸款,撐起了屬于自己的天空。這些貧困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可以勉強支撐學業,那么,他們還有多少剩余去買書呢?近日,記者走訪了北京幾所高校的貧困大學生,對他們的買書、讀書情況作了調查。
我采訪的第一個大學生是李孝廣,北京林業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他來自山東濟南的一個鄉村。他說:“我父母都是種地的,高中畢業填報志愿時我選擇了水土保持專業,當時選擇這個專業主要是考慮該專業基本上不收學費,一年才收800元,每月還有80元補助,相當于免收學費。平時生活費200元左右,除學校補助80元以外,其余的要靠自己勤工儉學來貼補,或者做家教或者去街頭發廣告。3年的大學生活,我除了專業課、必修課的教材和英語、計算機等方面的工具書不得不買之外,其他的書幾乎沒買。而且買專業課教材時也要根據其重要程度決定取舍,自己非常想學的重要的專業課才去買。那種看看筆記就可以通過考試的課程基本不買教材,一般都是在圖書館借一下,考完試也就還了。英語、計算機書也都是借。但英語工具書,必須得買一本,其他感覺較重要的英語考試用書也就買幾本,如單詞書、教材。我沒有什么其他的愛好,因此,小說之類的‘閑書’很少看,以前在舊書攤上買過幾本。我知道這樣的知識結構可能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但我想現在先把專業學好,然后在工作中去自學。掰指算來,我一年買書的費用也就占我總消費額的5%左右,大約1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