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效祖國3
教學設計建議
建議用四課時完成本課。
第一目“理想之光,照亮征程”用兩課時完成;第二目“艱苦奮斗,實現理想” 用一課時完成;第三目“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用一課時完成。
四課時的整體設計思路:
第一課時:理想之光,照亮征程(上)——學生懂得理想的含義、分類以及崇高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重大作用。
第二課時:理想之光,照亮征程(下)——知道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了解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的辯證關系。
第三課時:艱苦奮斗,實現理想——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艱苦奮斗,理想的實現需要艱苦奮斗,實現共同理想更需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
第四課時:立志成才,報效祖國——青年學生應要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樹立遠大志向,選擇恰當的成才目標,為推動民族復興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第一課時 理想之光,照亮征程(上)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崇高的理想是激勵人們前進的不懈動力。
★能力
通過學習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
★知識
知道理想的含義,了解祟高理想的作用。
【教學重點】
崇高的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重大作用。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我的理想”發言稿(要求要真實)。搜集有關理想的名言警句。
【教學過程】
★導入:猜猜他是誰?
教師:講述三則名人少年立志的故事。大屏幕上每顯示一則材料,請同學們說出故事中的主人翁是誰?(也可以提前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配樂朗讀。)
多媒體依次顯示三則材料。
材料一:有位少年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立志報國,獻身革命的理想。他在中學讀書時,同學稱他“身無分文,心憂天下”。19xx年他在長沙第一師范讀書時,全部的費用只有幾塊大洋,而1/3花在訂報上,鋪蓋和衣服非常單薄。他與同學提出三不談:不談全錢、不談身邊瑣事、在校期間不談戀愛。他認為改造世界對學問知識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寶貴的青春.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
教師:請問這位少年是誰?
學生:毛澤東。
材料二:20世紀初沈陽一所小學。校長問同學們:“你們為什么讀書?”課堂上頓時寂鈴無聲。聽了片刻,一個同學畢恭畢敬地站起來回答:“讀書為了尋求生路。”話音剛落,另一位同學說:“為了光宗耀祖!”這時,一位同學從座位上站起來。他,濃眉大眼,昂首挺胸,大聲回答道:“為了中華民族之崛起,騰飛于世界而讀書。”當時這位少年年僅12歲。
教師:請問這位少年是誰?
學生:周恩來。
材料三:歌德巴赫猜想一直被看作數學王冠上的明珠,200多年前,有不少科學家試圖征服它,并因此耗費了巨大的精力,卻都沒有成功。有位中國少年上中學就暗暗立志摘取這顆明珠,他把它當作自己的事業和理想。他拼命積累知識、奮力算葬難題,草稿紙裝了一麻袋又一麻袋。最后終于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想的合力,移動了數學群山,摘取了數學王冠上這一璀璨的明珠,發明了以他的姓氏為名的定理。
教師:請問這位少年是誰?
學生:陳景潤。
教師:聽完這幾則名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學生發言:略。(樹立了遠大理想的人,就意味著事業成功了一半。無志之人,不可能激起生活的浪花.無志之人.不可能享受事業的種種輝煌.當今世界已步人知識經濟時代,沒有知識必將被社會洪流無情淘汰,更談不上在21世紀立足。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我們,21世紀祖國建設的主力軍,我們今天有像他們一樣有理想和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