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開元盛世”
●板書設計
第3課 “開元盛世”
3.商業
三、唐朝的衰亡
●活動與探究
讀史分析:
后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唐玄宗后來堅持這樣做了嗎?
參考觀點: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他后來沒有堅持這樣做。白居易在《長恨歌》里描寫了唐玄宗自選楊玉環進宮后便不理朝政的事:“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北宋的晁說之在《打球圖》中也有這樣的描寫:“閶闔千門萬戶開,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齡已老韓休死,無復明朝諫疏來。”詩中的三郎即指唐玄宗。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后來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由盛而衰。
●備課資料
唐朝農業的發展
經過一百多年的恢復和發展,唐朝的社會經濟在開元、天寶年間達到高峰。農業的發展尤為突出。
唐政府很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在中央工部之下設有水部司,置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以導達溝洫,堰決河渠,凡舟楫灌溉之利,咸總而舉之”。又設有事務機關都水監,置都水使者二人,掌河渠修理和灌溉事宜。政府還制定了《水部式》,對河渠、灌溉、舟楫、橋梁以及水運等事做出法律規定。據史載,在唐前期130多年中,勞動人民興修水利工程達160多項,分布于全國廣大地區。如貞觀年間,在莆田(福建莆田)筑諸泉塘、瀝 塘、永豐塘、橫塘、頡洋塘、國清塘,總灌田1200頃。開元二年(7XX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開、蕩沙、靈長、千畝等四渠,溉田數千頃。開元年間,在新息(今南息縣)疏浚玉梁渠,溉田三千余頃;在彭山(四川彭山)修筑大堰一、小堰十,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長120里,溉田1600頃。河渠陂塘等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對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時的生產工具有了很大進步。在耕犁方面,唐朝農民在豐富的生產經驗基礎上,將舊式的直轅犁改進為曲轅犁,使犁轅的長度縮短,犁架變小變輕,便于控制,省時省力,只用一牛牽引即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在灌溉工具方面,除了前代已有的桔槔、翻車還在普遍使用外,勞動人民又創造了連筒、桶車、簡車、水輪等新工具,連筒用粗竹相連,打通竹內的關節,用以引水,其優點是能夠架越澗谷,把水引到對岸。桶車、筒車和水輪是形式不同的三種水車。桶車“以木桶相連汲于井中”;筒車形狀類似紡車,在其四周縛以竹筒或木筒,利用水力推動,把水汲至高處;水輪即水輪翻車,制作與人踏翻車相同,但改用水力做推動力。先進灌溉工具的廣泛應用,提高了灌溉效率。
到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農業生產發展到了高峰。杜甫的《憶昔》詩說: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這首詩盡管有些夸張,但官倉和地主的私廩里堆滿了糧食則確屬實情。1971年,考古工作者曾對唐代洛陽的含嘉倉進行發掘,探明全倉面積達42萬平方米,探出圓形窯穴295座。大的窖穴能儲糧一萬數千石,小的也能儲數千石。其中有一個窖穴還存留著唐代儲藏的現已變質炭化的谷子,據推算,這堆谷子在當時儲放時約有50萬斤。據文獻記載,天寶八年(749年)官倉的存糧共有粟米9600萬石。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