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第三,在戰國“諸子百家”教材內容中,刪去墨家部分。根據《標準》,刪去墨家內容屬允許范圍,并不會降低《標準》的要求。這樣做的理白是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因為對于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不能很明確地區分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的區別。在這節課中,闡述諸子百家內容的教學,設計為學生辯論活動,墨儒兩家學說對立性不強,容易混淆,不利于辯論的開展,故刪去。
(一)孔子
孔子是本課重點知識,要讓學生從思想和教育兩個領域了解孔子,即“仁”“禮”學說及教育方面的貢獻。通過學生表演課本劇“孔子講學”, 再現孔子設壇講學情景,并在學生的提問和質疑中,
一起歸納出孔子“仁”“禮”的思想內涵。仁:社會人群要互相敬愛、謙讓、和諧相處。禮:人們的言行舉止要符合社會規范。通過“因材施教”課本劇的表演,并結合語文剛剛學完的《論語》內容,歸納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對象:有教無類;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再由學生自己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談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實教與學的積極影響。
(二)百家爭鳴
以圖表形式引導學生歸納出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特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各學派思想主張的積極性和消極性。并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再現百家爭鳴的情境。通過對其思想內容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達思想,尊重他人意見的個人素質。
3、課堂小結: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集諸子百家所形成的,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源泉。
4、課堂練習:
結合本校實際,或運用儒家思想教育觀點,或運用法家嚴格懲罰觀點,或運用道家自我覺悟觀點,就校風建設提出你的看法。
5、板書設計: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生產力發展 引發 出現 孔子
思想活躍 思想文化發展
社會變革 諸子百家
六、評價
本課較好地落實了《課程標準》對本課內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的規定。《標準》要求雖然簡單,但所涵蓋的教材內容思想理論性強,社會運用性強,知識結構呈開放性,這為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基于以上教學目標和對教材、學生知識、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課型選定為:師生合作型的活動課。教師的活動形式:啟發、引導、補充、歸納、小結;學生的活動形式:分析、質疑、表演、辯論。師生之間建立一條良好的溝通渠道,體會彼此的心聲,參考彼此的意見,本節課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