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學生甲 飾孔子 學生乙 飾子路 學生丙 飾曾參
孔子:(在書書書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書)
子路:(匆匆忙忙地跑進來,停不住腳步撞在書桌上,把桌子上的東西全弄翻了,簡也掉在地上)
孔子:(把手中的竹簡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氣喘吁吁地)孔先生,有一個諸侯國的國王,請學生去當大夫,學生不知去否?
孔子:(嚴肅地看著他,搖了搖頭)請三思而行,考慮清楚再去。
子路:(點了點頭,急急忙忙地沖了出去)
孔子:(捧起剛才未讀完的竹簡,無意中看到曾參在門口躊躇地走著)曾參,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參:(吞吞吐吐地說)我,我有一件事想請教您,有一個諸侯國的國王,想找學生去當大夫,學生不知是去還是不去。
孔子:(毫不猶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誤了時間。
子路:(又沖進書塾)我和曾參的問題一樣,為什么您的答復卻不同?
孔子:(面帶微笑,點了點頭)曾參性子慢,做事諸多猶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錯失了良機。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如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誤了大事。
子路和曾參:(認同地點了點頭)我們明白了。
【教研員點評】本課內容較多,比較復雜,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在充分掌握教材和了解學情后,為學生設計了豐富的活動項目,引導學生通過角色表演,虛擬辯論等形式充分體會和探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繁榮的歷史及其內存原因,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強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認識深度,非常有利于學生歷史觀、方法論的形成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
所屬學科:歷史
適于的年級:初一
一、 教材分析
本課的來源為第二單元,展現(xiàn)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巨大成就的知識。
本課的主題是“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神奇的編鐘”;本課的重點是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編鐘的構成。難點是了解都江堰的結構和運作。本課屬于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巨大成就方面的知識,在本單元中處于比較重要地位。
二、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在升入初中后,搜集資料的能力和動手制作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正處在向少年期過渡的階段,好奇心強烈,興趣也比較濃厚。
學生在小學已學過有關萬里長城的內容,通過新聞等對長江三峽已有初步的了解。能夠利用身邊的材料進行敲擊演奏,通過音樂課的學習,對樂理知識有了一點認識,尤其喜歡流行音樂。
三、教學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知識與能力: 通過閱讀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能陳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時間和位置以及編鐘出土的地點,以加強時空感。讓學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李冰父子,是中國古代先民智慧和創(chuàng)造的典范。了解編鐘的由來和音區(qū)的構成。
過程與方法: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學會利用教科書和其他資料中所提供的歷史信息,學會自主學習;運用學習小組的討論活動,讓學生學會交流學習體會,學會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通過制作都江堰、編鐘等模型以及互評活動,使學生既鍛煉動手能力,又提高鑒賞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