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都江堰的社會價值,從而理解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和諧統一的關系,提高熱愛大自然的環保意識。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感知先秦時期我國人民就顯示了巨大的創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國文明的源遠流長,激發學生對祖國的深厚感情。
四、 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為體現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起主導作用, 要以人為本, 老師注意聽并適時補充、講解、引導、鼓勵,互相學習。
為體現教學方式的革新,本節課使用的教學方式是活動法,啟發法,談話法。
五、教學或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課前布置學生分四組查找資料和制作都江堰、編鐘等模型;
2、了解今天長江截流的方法以及三峽工程的相關知識;了解打擊樂器。
3、制作相關課件、剪輯有關錄像資料。鼓勵學生進行競賽,比比誰的資料搜集得全,加工得好,提高學生準備工作的投入熱情。
(二)教學或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 中國的江河很多,自然條件各異,自古以來洪水一直困擾著人類。那么,古代人民是如何面對洪水的肆虐呢?下面,我們來了解兩千多年前四川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來戰勝水災的。出示標題《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2、學習新課:(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請同學們分組將課前查找的有關資料進行交流,從第一個內容開始依次進行。先請第一組推選你們組的代表來介紹。你們組主要是查找都江堰主體工程方面的內容,有一人主講,其他人可補充,可拿模型或指圖講。a、什么叫“堰”——擋水低壩。
b、為什么要修都江堰?因為修郡江堰前岷江是一條害河,岷江中游地區東旱西澇,為了灌溉農田,變水害為水利,所以要修這個水利工程。c、為什么叫都江堰?名稱由來:古代一些灌溉工程,常以渠首修筑的堰來命名。都江堰這個名稱是南宋以后才有的。堰所在的縣名先后叫導江縣、灌洲、灌縣,1988年灌縣改建制為市,以堰名為都江堰市。d、都江堰修建時間、所處位置、修建主持人、名稱的由來。時間:戰國時期(約前256—前251年,即距今2200多年)位置: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修建主持人:李冰父子。e、主體工程及各自作用:第一步,寶瓶口——引水工程;第二步,分水魚嘴——分水工程;第三步,飛沙堰——溢流排沙工程。f、主體工程設計的巧妙。三大工程相輔相成,共同完成自動引水分流、調節兩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證了灌溉區的用水需要,又防止和減輕了洪災的威脅,成為古代世界史上科學治水的偉大壯舉和一大奇觀。
第二組引言:我們組主要查找都江堰是如何修建的這方面內容。指圖講,按寶瓶口——分水魚嘴——飛沙堰來講。a、為什么要修寶瓶口,遇到什么問題,是如何克服的?
只要打通玉壘山,使岷江水能夠暢通流向東邊,這樣既可以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地區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區,灌溉那里的良田。這是治水患的關鍵環節,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壘山山石堅硬,民工們用鐵具鑿、挖、撬,工程進度極其緩慢。后來,一個有經驗的老民工建議,應當在巖石上開一些溝槽,然后放上柴草,點火燃燒,巖石在柴草的燃燒下就會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實踐證明這個辦法非常有效。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于在玉壘山開鑿了一個20米寬、40米高、80米長的口子,因形狀很像瓶口,因此叫“寶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過寶瓶口源源不斷地流向東部旱區,這樣,東部的農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終于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