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環境的感覺
結論:實驗說明皮膚有觸覺、冷覺、熱覺等感覺功能。皮膚的不同部位對各中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再設問:皮膚的冷覺和熱覺感受器究竟能感受環境中的什么刺激?
實驗:取三個杯子,分別盛上冷水、溫水和熱水,將自己的左手、右手分別浸在冷水和熱水中,一段時間后,將兩手同時浸入溫水中,此時左、右手感覺一樣嗎?
講解:冷熱感受器并非感受物體溫度的刺激,而是感受皮膚散失和獲取熱量的速率變化。
討論:當皮膚受到針扎等損傷性刺激時,會有什么感覺?這種感覺對人的健康生活有利還是有害?人手的不同部位分別對什么刺激比較敏感?
3.鼻和嗅覺
設問:是什么使我們感到花園的陣陣花香?我們又是如何聞到陣陣花香的?
引導學生讀圖1—3,歸納出嗅覺的形成過程:
氣味——刺激嗅覺神經末梢(嗅覺感受器)——大腦。
討論:我們如何仔細辨別某一物質的氣味?(作頻繁而短促呼吸)
實驗:辨別四個棕色小瓶中分別裝的什么物質:醬油、食醋、酒精、自來水。
嗅覺的特點:學生自己讀圖歸納。(與接受刺激的實際時間長短有關,不同動物的嗅覺差異很大,孩子的嗅覺比大人敏感,動物對不同物質氣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思考:我們可以把氣味收集和保存起來嗎?警犬為什么可以幫助破案?生活中還有哪些與嗅覺有關的例子?
4.舌和味覺
設問:我們常說酸、甜、苦、辣是靠什么器官感受出來的?舌頭又有什么功能?
觀察:用小鏡子仔細觀察自己的舌頭的表面形態有什么特征?再觀察掛圖、模型,并將舌頭的特征描述出來。(舌頭表面布滿許多小凸點,內藏味蕾,味蕾內有許多味覺細胞,能感受各種不同物質的刺激,尤其對液態物質的刺激特別敏感。)
味覺的感覺過程:食物中化學物質溶于唾液(信息)——刺激味覺細胞——神經————大腦——食物味道。
設問:舌頭不同部位對甜、酸、苦、咸的敏感性相同嗎?
實驗:探究舌頭的不同部位對甜、酸、苦、咸刺激的敏感程度(學生自己設計)
器材:四只干凈的小玻璃杯杯子,四根吸管,清水和少量的鹽、糖、咖啡、食醋。
步驟:將酸、甜、咸、苦用吸管滴入舌頭的不同部位:舌尖、舌側、舌根。(注意:每次實驗必須充分漱口、實驗藥品和器材的衛生)。
結論:味覺的感覺區中,苦味——舌根,甜味——舌尖,酸味——舌兩側,咸——舌兩側的前部。麻、辣、澀等是綜合刺激后產生的感覺。
討論:人感冒時,鼻子不通氣,吃什么東西都沒味,這是為什么?嗅覺的靈敏度降低了,味覺的敏感度也會減弱?這是為什么?
三、復習鞏固
1.知識小結(學生自己總結)
2.課堂練習(練習冊)
3.設疑:“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為什么?人為什么要長兩只耳朵,兩只耳朵卻不長在一起?鼻子卻長在一起呢?
四、布置作業
p6:t1——3
五、板書設計
第一章 對環境的覺察
第一節 感覺世界
人類有各種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產生各中不同的感覺。
1.皮膚的感覺功能:有冷覺、熱覺、觸覺、痛覺等感覺功能。不同的部位對各種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
2.鼻和嗅覺:
、判纬桑何镔|氣味(信息)——刺激嗅覺神經末梢——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