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環境的感覺
音調:我們把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叫音調。
實驗1:用一把塑料尺,讓它從木梳的齒上,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觀察:聽到的是聲音有何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
實驗2:用一把直尺緊壓在桌面的邊沿,兩次伸出桌面的長度不同 。然后用手撥動伸出桌面的一端。
觀察:兩次尺子振動的快慢有何不同?聽到的聲音有何不同?
結論: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
頻率:物體在 1秒鐘內振動的次數。單位:赫茲。振動越快,頻率就越大。音調跟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思考:蜜蜂與蝴蝶的聲音有何不同?為什么?
人和動物的聽覺范圍:
聲波的分類:超聲波、次聲波,一般人聽不到超聲波和次聲波。
應用:b超,金素探測。蝙蝠與仿生學,雷達。
響度:人們主觀上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
設問:響度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實驗:在鼓面上撒一些小紙屑,先輕輕地敲鼓面,然后再用力敲鼓面。
觀察:鼓面上的小紙屑的振動有何不同?
思考:聲音的大小跟聲源振幅幅度有什么關系?跟離鼓的遠近有何關系?
結論:聲音的響度與聲源的振動幅度有關,跟人距離聲源的遠近也有關系;聲源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的響度越大;距離聲源越遠,聲音越分散,聲音響度也越小;還跟不同人的感覺的靈敏程度有關。
聲音大小的計量單位:分貝,符號:db,人耳的感覺情況表:(引導學生讀表)
設問:什么情況下是震耳欲聾?
音色:辨別聲音的第三個特征。
中國古代的聲學成就:編鐘,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區出土的骨哨、骨笛,距今70xx年;30xx年,管樂器和弦樂器,鐘磐等打擊樂器。北方的四合院、北京天壇的回音壁。
4.噪聲污染:妨礙人們生活、學習、工作,有害健康的聲音都是噪聲污染。
學生舉例:你見過哪些噪聲污染如何防治?
我國政府規定:工廠噪聲不超過85——90分貝,居民區,白天不超過50分貝,夜晚不超過40分貝。
討論與交流:控制噪聲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提出你的解決辦法,看誰說的好!布置研究性學習:p171。作好安排,提出要求。
三、復習鞏固
課堂練習:課本p18 :t3——4。
小結:對照板書由學生進行,教師補充。
四、布置作業:練習冊
板書設計
耳和聽覺(一)
1.耳的結構
2.聽覺的形成:
聲波——鼓膜振動——聽小骨振動并放大——耳蝸感受器(神經)——大腦
3.應用:保護耳朵,關愛他人。
耳和聽覺(二)
探究:人為什么要用兩只耳朵聽?
提出問題:人為什么要用兩只耳朵?
建立假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
設計實驗方案:注意:設計方案的目的、做法、控制變量。
實驗檢驗:
作出解釋、交流與評價:結論根據聲音到達兩耳的時間差,辨別聲源的方向和位子。
耳和聽覺(三) 音調 響度 音色 噪聲污染
聲音:樂音與噪音
聲音的三個特征:
音調: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大,音調越高;振動越慢,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頻率:物體在1秒鐘內振動的次數,單位:赫茲
超聲波:高于萬赫茲的聲音。
次聲波:低于20赫茲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