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環境的感覺
2.教學器材
耳朵結構示意圖、模型、助聽器、木梳、塑料尺、鼓、鼓棰、有關掛圖、課件
教學流程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與意圖
新課引入
新課教學
1.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2.探究:為什么要用兩只耳朵聽?
樂音的三個特性:
噪聲污染:
復習鞏固
1.布置作業
1.思考
2.觀察:掛圖、模型、課件,弄清結構,思考:各個部分的功能。
體驗:完全失去聽力的生活。
討論:平時對失去聽力的人我們應該怎么辦?
3.從提出問題,到交流與評價進一步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
4.樂音的三個特性:音調、響度、音色
5.學生舉例:你見過哪些噪聲污染如何防治?
討論與交流:控制噪聲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6.學生小結
7.完成練習
1.設疑導入
2.引導觀察:掛圖、模型、課件,弄清結構
3.探究:為什么要用兩只耳朵聽?
4.樂音的三個特性:音調、響度、音色
5.噪聲污染:
6.教師引導小結
7.布置研究性學習:p171。作好安排,提出要求。
一、新課引入
人為什么能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而鼻子要長在一起呢?在城
市汽車為什么嚴禁喇叭?有的人為什么會暈車、暈船?
二、新課教學
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設問:你知道我們的耳朵為什么能聽到聲音嗎?它里面的結構是什么樣的?
引導觀察:掛圖、模型、課件,弄清結構,思考:各個部分的功能。
結構:外耳、中耳、內耳。
聽覺的形成:聲波(信息)——耳朵(鼓膜振動、聽小骨振動)——刺激聽覺感受器的聽神經——大腦
討論:耳朵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鼓膜損傷、聽小骨損傷或發生障礙會有什么影響?耳膜破損會造成什么結果?哪些原因會造成耳膜破損?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耳朵?你還知道有哪些造成耳聾的原因?耳朵還有那些用途?耳朵的結構與功能有什么關系?
體驗:完全失去聽力的生活。先用兩只空紙杯捂住耳朵,再用棉花或軟布塞住耳朵, 分別感受和體會失去聽力后的痛苦。
討論:平時對失去聽力的人我們應該怎么辦?
市汽車為什么嚴禁喇叭?有的人為什么會暈車、暈船?
設疑:人為什么長兩只耳朵?這樣有什么好處?為什么能耳聽八方?
引導學生從提出問題,到交流與評價進一步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
提出問題:為什么要提出用兩 只耳朵?
建立假設(大膽猜想):① ……;②……;③……;④……;
設計實驗方案:(目的、如何做、怎么做?控制變量)
次數
目的
實驗方案
實驗一
實驗二
實驗三
……
實驗檢驗:按方案去做。引導歸納出結論:根據聲音到達兩點的時間差,辨別聲源的方向和位置。
作出解釋、交流和評價:先小組交流,然后大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交流如何探究的、探究匯總如何控制變量的,重點評價方案設計的是否合理,有無改進的地方,積極參與探究情況。
拓展:根據已經學過的知識或進一步查閱有關資料,對實驗結果作出解釋
樂音的三個特性:音調、響度、音色(第三課時)
為什么歌唱家的聲音那樣動聽?歌唱家又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