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新文化運動
(教師同時把基本點寫在黑板上,應為:
①標志:《新青年》創辦
②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③旗幟:“民主”“科學”
④主要陣地:《新青年》雜志
⑤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
[教師講述]同學們,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北京大學。在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一字孑民,浙江紹興人,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并不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但卻是這場運動最有力的支持者。19xx年2月,蔡元培到北京大學擔任校長。他對北大進行了一系列整頓改革,實行教授治校,鼓勵學術研究,為新文化運動開辟了一個寬廣良好的言論空間。我們來看一看他的思想。
[投影顯示]
“北大者,為囊括大典,包羅萬眾之最高學府。”他的辦學方針是“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
“無論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展。”
[教師講解]蔡元培的治校方針,實際上為新思潮、新文化開拓了陣地。他當了北大校長后就騁請新文化的倡導者陳獨秀任文科學長,李大釗任圖書館主任。還有胡適、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魯迅以及一批留學回來的自然科學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時,北大也有一批以劉師培,辜鴻銘為代表的所謂舊派教授。因此當時,經常有這樣的情況:上一節課的教員西裝革履,下一節課的教員則長袍馬褂。比如辜鴻銘,他講的是英國文學,腦后卻拖著一條辮子,因為他是擁護滿清帝制的。……
新文化運動興起是以《新青年》的創辦為標志的,這又是陳獨秀的功勞。下面我們重點介紹陳獨秀。
[教師講述]陳獨秀,字仲甫,安徽懷寧人。早年留學日本,19xx年創辦《安徽俗話報》,致力于喚醒民眾。曾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在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中,陳獨秀被捕入獄,險些遇難。雖然共和代替了帝制,但整個國家仍處在內憂外患的交相煎迫之中。一次一次革命的失敗,使陳獨秀為代表的一代知識分子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陳獨秀認為,以往的歷次運動,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國要成為真正的現代強國,需要一場自下而上的普遍的國民思想革命。
19xx年9月,《青年雜志》創刊。新文化運動由此揭開了序幕。《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隨主編陳獨秀遷至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中最重要的核心刊物。
陳獨秀在創刊號上發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指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的普遍規律,他認為“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由此,向青年提出了六點希望:
[投影顯示]
一、自由的而非奴隸的。
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進取的而非隱退的。
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六、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同學們,這六點希望包含了民主、科學、開放、革新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陳獨秀號召20世紀的新青年,徹底清除做官發財的思想,“精神上別構真實新鮮之信仰。”他主張當今的教育方針是:
[投影顯示]
第一,當了解人生之真象。
第二,當了解國家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