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新文化運動
同學們,我們說,新文化運動的組成部分是文學革命。現在請同學們討論一下,為什么文學革命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地位如此重要。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回答一:要宣傳新思想,宣傳民主與科學,必須用文學的形式。用文言文去宣傳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知識,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回答二:新文學應是新文化運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文學應是新文明的先聲。因此,怎么樣用通俗易懂的文學形式去宣傳新文化,就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
[教師講解]文學是思想文化、倫理道德的重要載體,要革新舊文化,就必須革新舊文學。正如陳獨秀所說的:“要擁護那德先生(指民主),便不得不反對舊禮教、舊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指科學),便不得不反對舊宗教、舊藝術。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于是,一場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革命勢不可免地發生了。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提出了文學改良需從八事入手。這“八事”是:
[投影顯示]
“一、須言之有物。
二、不摹仿古人。
三、須講求文法。
四、不作無病之呻吟。
五、務去濫調套語。
六、不用典。
七、不講對仗。
八、不避俗文俗語。”
[教師過渡]這“八事”被陳獨秀稱贊為“今日中國文界之雷音。”陳獨秀隨后發表了態度更為明確堅決的《文學革命論》,陳獨秀氣宇軒昂地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義,請看投影。
[投影顯示]
“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
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
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
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
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
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同學們,陳獨秀的三個“推倒”,并不是全面否定古代文學。陳獨秀所要推倒的古典文學,其實只是仿古的文學。就在《文學革命論》這篇文章里,陳獨秀用大量文學贊美古典文學的優秀部分,說《詩經》中的“國風”,都是“斐然可觀”的,魏晉以下之五言,改變堆砌之風,在當時可謂文學的一大革命,韓柳崛起,一洗前人纖巧堆砌之氣,元明劇本,明清小說,“乃近代文學之粲然可觀者。”他主要批判的是六朝靡麗的文風,明代一味仿古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一些人物,稱這些無病呻吟的人為“十八妖魔。”
[教師強調]時代的需求,加上先驅者的主張和奮爭,白話文學的主張取得了勝利。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規定白話為“國語”,通令全國中小學采用白話課本。從那時開始,中國的兒童的啟蒙教育不再是似懂非懂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而是他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最適合于他們的東西。這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白話文運動并不是文學革命的全部。李大釗在《什么是新文學》一文中說:“我的意思以為只是用白話作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學;只是介紹點新文學、新事實,敘述點新人物,羅列點新名詞,也算不得新文學。”魯迅也說,白話文學“倘若思想照舊,便仍然換牌不換貨。”所以,新文學的建設沒有停留在胡適所講的“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的要求上,而是進一步致力于文學內容的革新。這一方面主要以魯迅為代表。
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發表了一系列深刻犀利的文章,猛烈抨擊封建倫理道德,為文學革命吶喊助威。魯迅以他堅定清醒的現實主義立場和堅忍持久的戰斗精神,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流砥柱和整個中國現代文學的精神代表。在新文化運動初期,魯迅影響最大的則是他的文學創作實績。下面,我們來看一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