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杯子變熱了教學設計
生:自由回答。可能鐵比塑料傳熱快。
2、設計實驗方案:
師:那么我們用我們手中的實驗材料來設計實驗方案。
3、匯報實驗方案:
生:同時把鐵絲、銅絲、塑料、玻璃棒、橡膠棒、木條放入熱水中,摸摸誰先熱?如果鐵的、銅的先熱,說明金屬易傳熱。
4、實驗驗證:
5、匯報實驗現象:
生:金屬易傳熱,非金屬不易傳熱。
6、得出實驗結論:
師:像金屬這樣容易傳熱的物體,叫熱的良導體,
像非金屬這樣不容易傳熱的物體,叫熱的不良導體。如:玻璃、塑料、木頭、竹子等。
(三)科學應用:
師:剛才我們把被子里倒入熱水會燙手,同學們想辦法不燙手。
生:自由回答。
師:我們這就是運用的熱的不良導體這個知識,其實生活中很多地方運用了這個原理,下面請同學們說說這些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為什么?筷子 、 鍋把、 水壺
生:自由回答。
(四)課堂總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生:自由回答。
師: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熱沿著物體傳遞,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到溫度低的地方,這叫熱傳導。還學習了,容易傳熱的物體叫熱的良導體,不容易傳熱的物體叫熱的不良導體。 課下,同學們繼續搜集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傳熱快,哪些地方需要傳熱慢?
杯子變熱了教學設計
案例背景:
《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解決有關實際的問題;了解科學在現代生活和技術中的應用極其對社會發展的意義。”本課的教學設計就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科探究的基本方法為依托,采用“生活導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動手實驗、匯報結論”的教學模式,從生活場景入手,驅動學生的好奇心。
問題的提出: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天天與科學打交道,卻對生活中的科學熟視無睹,對科學缺乏興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學與用分離,把科學學習與生活割裂開來。這就需要我們徹底改變觀念,讓學生回歸生活,培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本課從科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闡述了科學教學生活化一些具體做法,使科學走近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生的實際,讓科學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同時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科學知識就蘊含在平常生活之中,體會到科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熱現象提出問題,能提出探究熱傳導現象的大致思路,并實施探究實驗,能選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研究結果。
2、愿意合作與交流,體驗合作的愉快,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熱能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了解熱總是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向溫度低的部分。
材料準備:
不銹鋼杯(1只)、鐵棒(1根)、燒杯(6)、鐵棒、鋁棒、木棒、竹棒(6)、鐵片、蠟沫(2)、鐵條、凡士林(4)、有蠟滴的鐵片(2)、試管夾(6)、酒精燈(6)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口渴了你會怎么辦?你用什么盛水呢?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只杯子,來,用手摸一摸,看看它是冷的還是熱的?現在老師往里面倒上熱水,你還敢不敢像剛才那樣去摸這只杯子?為什么?到底會不會像你想的那樣變熱了呢?得親自摸一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