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
指導學生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工作,要及時糾正操作中的錯誤.
移栽結束后,師問:"我們的移栽工作已經完成了,月季能正常生長嗎?"要求學生對移栽后的月季進行跟蹤觀察,并結合小組特點完成各自的觀察記錄工作.
7. 知道我國關于植物的相關法律法規,知道"植樹節"的由來和含義.
收集一些關于我國所建立的保護植被的法律法規,對學生進行講解."植樹節"的由來和含義,指導學生在課前或者課后查閱相關資料來獲取.
提出問題:如果要在植樹節這一天開展一次植樹活動,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引導學生將前面所學習到的繁殖、移栽相關知識進行重新整理,并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簡單的實施計劃.
10 苗圃里的蒲公英
教學目標
1. 知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2. 知道蒲公英果實是通過飛行來傳播種子。
3. 蒲公英的果實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是由于結構上類似于降落傘。
4. 通過圖片觀察,了解除借助飛行進行繁殖以外的其它五種繁殖方式。
5. 能通過實驗獲取數據,根據數據對蒲公英果實飛行能力進行定量分析。
6. 能借助儀器對蒲公英果實進行細致觀察,發現結構上的特點,并聯系其飛行能力進行分析得到結論。
7. 能進行數據記載和觀察記載。
8. 能采用多種形式收集植物種子傳播的資料,并進行整理。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苗圃圖片、六種不同繁殖方式圖片
小組準備:蒲公英果實、培養皿、卷尺、放大鏡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1. 回顧參觀苗圃中的發現,生成研究問題。
展示苗圃圖片。師問“:在參觀苗圃的過程中,除了看到很多人工繁殖的幼苗,在地上、角落里、磚縫中還發現了哪些植物?”
通過觀察圖片、提問,引導學生回顧參觀苗圃的情況,指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為什么這些植物能在苗圃中安家?它們來自哪里?形成本課所要探究的問題。
師問“:你能做出怎樣的猜想?”
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前期預測,形成興趣。
2. 吹蒲公英比賽。
重點應該是針對蒲公英果實的飛行能力進行實驗,并從實驗結果出發進行分析,從而發現蒲公英果實是怎樣傳播種子的這一事實。分三步進行教學:
(1)提出問題:大家都吹過蒲公英沒有?今天我們就來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能將蒲公英吹得最遠。組織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參加活動。指導各小組推選自己的參賽隊員,分發材料并組織比賽。教師對每個小組的比賽成績進行測量,并形成數據記錄。
學生在觀察數據后,提出問題:為什么有些同學的蒲公英果實飛行的距離特別遠?他們是怎樣吹的?這樣吹對蒲公英果實的飛行起到了什么樣的幫助?引導學生對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進行思考,并認識到風力的大小會直接影響到蒲公英果實飛行的距離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