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第三單元】
12、小個子能不能蹺起大個子教學目標
探究: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理解杠桿的作用,并了解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知識:能設計研究方案,利用簡單器材,有步驟地進行關于杠桿作用的研究實驗。
情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杠桿及作用,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教學重點: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理解杠桿的作用,了解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難點: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理解杠桿的作用。
教學方法:觀察研究。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課件或圖片。
2、學具準備:平衡尺、鉤碼、字典、直尺、固體膠等。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杠桿和了解杠桿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校園里學生玩蹺蹺板的場景(農村學校可用圖片展示)有條件的學校,最好讓學生實際玩一玩。
教師提問: 同學們都喜愛玩蹺蹺板,和與自己個子差別較大的人玩過蹺蹺板沒有?為什么個子差別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蹺蹺板呢?讓學生仔細觀察,看看有什么發現,猜測原因。
二、推斷與假設
小組討論:為什么個子差別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蹺蹺板呢?觀察研究討論后,匯報小組一致同意的意見。(在此教師要對觀察不夠仔細的學生進行引導,對教材40頁上的三幅圖的區別,每幅圖中學生在蹺蹺板上坐的位置進行提示)。
三、制定計劃,開展研究
(1)教師出示并介紹本次探究活動的實驗器材,并指出像杠桿尺和蹺蹺板這樣的裝置叫杠桿。
(2)各個小組討論成員分工以及實驗步驟,猜測能使杠桿保持平衡的方法。
(3)小組用杠桿尺和鉤碼做平衡實驗,收集“能使杠桿尺平衡有多種方法的“事實,想辦法讓杠桿尺達到平衡,每做完一次平衡,都要記錄實驗結果。
四、總結與交流
1、學生匯報收集到的實驗結果,把大家共同的看法記錄在教材41頁,統計全班同學共發現了多少種使杠桿尺平衡的方法。
2、指導學生整理各種平衡的方法,并把這些平衡的方法進行比較。
3、找出杠桿尺的平衡規律,把大家討論的結果記錄在教材第41頁。
① 兩邊鉤碼掛得一樣多,鉤碼距離中心點一樣長,杠桿才能達到平衡。(對稱)
②兩邊鉤碼的個數不同,多的一邊距中心點的距離短,少的一邊距中心點的距離長,杠桿尺可以平衡。(不對稱)
4、學生將實驗結果與推測進行比較,看看有什么不同,運用研究結果,解釋大個子和小子能一起玩蹺蹺板的奧秘。
五、課外學習與實踐
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找兩副扁擔,一副兩邊籃子里的物品重量一樣,另一副兩邊籃子里的的物品重量不同,讓學一來挑,用實踐的方法鞏固所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