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第三單元】
教學內容:通過玩降落傘說明道理。
一、提出研究問題.
教師提問:”上節課我們試放了大家制作的降落傘,在試放過程中大家發現了什么現象?有什么問題想提出來?”
指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有的降落傘下降快,有的降落傘下降慢?”“影響降落傘下降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二、推斷與假設。
1、小組組討論: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降落傘下降的快慢。
2、學生匯報,全班學生集體討論,對學生的猜測進行整理。(如:懸掛物的質量不同,傘面的材料不同,傘面的大小不同等。)
三、制定計劃,開展研究。
1、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測制定自己的研究計劃,設計實驗步驟,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小組進行指導。
2、學生匯報自己的實驗方案。
教師在此提出“李小林同學做實驗時為什么要‘不改變傘面和傘繩,’并‘在同一高度上投放降落傘’呢?的問題,提示學生想要實驗觀察準確,就必須控制其他可能影響的因素即其他變量,設計實驗時要像李小林同學那樣周全地考慮問題。
3、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并做好實驗記錄。
四、總結與交流
指導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實驗結果,把大家共同的看法寫在教材第51頁下方的方框(如:影響降落傘下降快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懸持物的質量不同,傘面的材料不同,傘面的大小不同都會影響降落傘下降的速度。)
五、拓展與應用
1、“怎樣使降落傘在空中停留的時間更長一些?”指導學生提出改進的辦法并進行實驗驗證。
2、安排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有關降落傘的知識,進一步了解降落傘的種類及用途,同時辦一期專欄,向同學介紹降落傘的知識。
16、玩“潛水艇
教學目標
探究:能和同學合作,制作一個“潛水艇”。能想辦法改變“潛水艇”的沉浮。
知識:
1、能研究是什么決定了“潛水艇”的沉浮。制作簡易的科學模型。
2、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作實驗記錄。
3、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法(語言、文字、模型等)表述研究的過程和結果。
情感:能對研究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教學重點:能和同學合作,制作“潛水艇”,了解“潛水艇”沉浮的原因。
教學難點:了解“潛水艇”沉浮的原因。
教學方法:實驗研究。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出示一個做好的“潛不艇”模型,學生準備橡皮管、線繩、塑料瓶(礦泉水瓶)、盛有水的水槽、錐子、輪胎上的氣樁、生物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研究課題
1、教師出示一個潛水艇模型,并通過操作,演示“潛水艇”的沉浮,提出“潛水艇”是科技活動中常見的一咱有趣模型。
2、請學生交流自己在生活實踐中類似的經歷,描述自己玩的過程。
二、動手做一個“潛水艇”模型,并玩一玩自制的“潛水艇。”
1、制定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