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 例(蘇教版第12冊教案)
三、鞏固練習 用剛才我們說的判斷方法來做幾道題。 1.做“練一練”第l題。 指名學生口答,說明理由。(可以寫出數量關系式看一看) 2.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口答,說說理由。思考時可以引導看數量關系式。 3.做練習八第5題。 讓學生先在書上判斷。指名口答,要求說出數量關系式判斷。 4.下題兩種相關聯量成不成反比例?為什么? 一根鐵絲,剪成每段2米,可以剪成5段;如果剪成4段,平均每段x米。 5.做練習八第6題。 各人先在書上寫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口答,要求說明理由。 6.做練習八第7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提問:題里有怎樣的關系式?(板書:圓柱底面積×高=體積)指名學生口答.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的是什么內容?反比例關系的意義是什么?用怎樣的式子表示x和y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成反比例?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關鍵是什么?五、課堂作業 練習八第7題。 (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教學內容:教材第47—48頁例7,“練一練”,練習九第1—3題。教學要求:通過比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弄清它們的聯系和區別,掌握它們的變化規律,能夠正確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關系,進一步提高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能力。教學重點: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聯系和區別。教學難點: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關系。教學過程,一、復習舊知 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說明理由。 1.單價一定,數量和總價。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4.工作時間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總量。二、教學新課 1.出示課題。 我們在前兩節課分別學習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初步學習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關系。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學習成正、反比例的量的特點,并且通過比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板書: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 2.教學例?。 讓學生觀察教科書第47頁的兩個表,然后根據兩個表中所給的數量,分別回答下面的問題。(說明:“千米/時”這個單位表示的意義和讀法)提問:這兩個表里,各有哪兩種量?在左表和右表里,一種量是怎樣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的?它們的變化規律各有什么特征?你是怎樣發現左表里的速度是一定的?速度一定也就是相對應的兩個數值的什么一定?你是怎樣發現右表里的路程是一定的?路程一定也就是相對應的兩個數值的什么一定?哪個表里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為什么?哪個表里的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為什么?現在請同學們綜合起來說一說,從這兩個表里,你各發現了些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下面的板書:在左表中:相關聯的量是路程和時間,路程隨著時間變化,兩種量同時擴大或縮小。 =速度 (比值)是一定的:因此,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關系。在右表中:相關聯的量是速度和時間,速度隨著時間變化,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速度×時間=路程(積)是一定的;因此,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關系。指出:兩種相關聯的量在變化時,如果相對應的數值的比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成——正比例關系;如果相對應的數值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成——反比例關系。提問:我們再來總結一下兩個表里三種量的比例關系。誰說一說路程、速度和時間這三個量可以寫成什么樣的關系式表示相互之間的依存關系。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速度 =時間 提問:當速度一定時,路程和時間成什么比例關系?為什么? 提問:當路程一定時,速度和時間成什么比例關系?為什么? 提問:當時間一定時,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關系?為什么? 指出:從上面的判斷可以看出,如果三種量存在著像上面速度、時間和路程這樣的關系,那么當一種量一定時,另外兩種量可能成正比例關系,也可能成反比例關系。這就需要看兩種量相對應的數值是比值一定呢,還是積一定。 3.用圖表示例7中兩種量的關系。 出示教材第48頁左圖直角坐標(不向學生講術語),說明我們可以用圖來表示例7里的正比例關系。按例7左表里的數據找點,然后連成直線。提問:左表里路程和時間成什么比例?從圖上看,表示正比例關系的是一條什么?(直線)直線上的a點表示什么?b點表示什么?在這條直線上,當時間的值擴大時,路程的對應值是怎樣變化的?時間的值縮小呢?請你推算一下,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什么是一定的?這條直線表示的是成什么比例的關系?出示教材第48頁右圖直角坐標,井說明還可以用圖表示例7里的反比例關系。按例7右表里的數據找點,然后連成曲線。例7右表里速度和時間成什么比例,從圖上看,表示反比例關系的是一條什么線?(曲線)曲線上a點表示什么?b點表示什么?在這條曲線上,當時間的值擴大時,速度的對應值是怎樣變化的?時間的對應值縮小呢?請你推算一下,速度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什么是一定的?這條曲線表示的是成什么比例的關系? 4.總結正、反比例的特點。 結合上面兩個例子,比較一下正比例關系和反比例關系。你能說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嗎?試試看。組織討論,教師歸納并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