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估算
《乘法的估算》教材分析
馬婭芬
一、課標解讀
估算是指在估計的基礎上進行推算。
估算是《標準》中要加強的計算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把估算作為獨立的內容,其目的是顯而易見的。一是為了落實課標中明確提出的要加強估算的基本技能,二是因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是十分廣泛的。本冊實驗教材中大多數計算教學的例題都展示了筆算和估算兩種算法(第18頁例2、第23頁例1、第76頁例2等)。這樣的安排,既適時地教學了估算,體現了 “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養學生“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的能力,從而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感。
乘法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并且還可以用來檢驗計算的結果,同時,估算意識的建立也有利于數感的培養。因此估算教學不能走過場。學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難,關鍵在于培養估算的意識和習慣。
二、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第五冊,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整百、整十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本節課是學生初步認識近似數,能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很難得到一個準確數,城市的人口、銀行的存款等,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有時也不必算出準確數,只要知道近似數就可以了。估算的問題學生在以前接觸不多,對估算的實際用途了解甚少,所以從學生實際生活事例出發,讓學生了解估算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使學生初步學會一個數乘一個數乘法的估算方法,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并通過對估算方法的交流,使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所學到的估算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用數學的樂趣。通過例題,說明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本節課的乘法估算,不是單純的估算,它的要求是根據估算的結果,再推算提供的數據是否可行。
三、學生分析
乘法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的,卻也是學生很少自覺運用的知識。生活中有不少零零碎碎的感知,也會有一閃而過的解決方法,卻形不成系統的解決方案,得不到遷移,形不成技能。
基于學生的這一特點,如果能在課堂中提取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方法,并能在生活中遷移運用,解決類似的問題。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無疑就是成功的教學。
《乘法的估算》教材處理
馬婭芬
一、目標定位
《乘法的估算》是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教材通過創設帶的錢夠不夠買門票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會用估算解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問題其實都只要估算一下就行了,不需要知道精確的結果,或不可能知道精確的結果。當然,學生在這方法的體驗不多,他們往往不知道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什么情況下需要估算。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使學生經歷實際生活中運用估算的過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養成估算的習慣。
2.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了解估算在生活中應用的必要性,發展學生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
3.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形成具體問題采用具體的方法分析的辯證觀點。